Share to:

 

信 (佛教)

巴利語saddhā梵語śraddhā),佛教術語,指信仰的行為,或是信心本身。在佛教中,信仰是一個重要的概念,正確的信仰,特別是對於佛教三寶的信仰,稱為正信,或淨信阿毘達摩中,將信列為心所之一。一般而言,佛教鼓勵四種信仰,也就是對於佛、法、的信仰,稱為四不壞淨,或四不壞信。在五根五力中,皆將信列入其中。華嚴宗十信的說法。

信的反義字,為不信,以及

概論

在佛教中,信是五根之一,指佛教徒對於佛陀所說的法,升起信心,由此生起菩提心,稱為信根[1],即四不壞淨[2]。淨信是指心去除掉貪欲之後,得到心解脫的狀態[3],信的根源在於智慧[4],代表了心的澄淨性[5]

五根可以增長善法,當五根增長至強而有力狀態時,稱為五力。五力中的信力,同樣指四不壞淨[6],但是與信根相比,有程度上的差別[7]

信是善心所之一,說一切有部將其列入大善地法[8]

註釋

  1. ^ 《雜阿含經》卷26〈659經〉:「何等為信根?若聖弟子於如來發菩提心,所得淨信心,是名信根。」
  2. ^ 《雜阿含經》卷26〈655經〉:「信根者,當知是四不壞淨。」
  3. ^ 《雜阿含經》卷26〈710經〉:「淨信者謂心解脫;智者謂慧解脫:貪欲染心者,不得、不樂;無明染心者,慧不清淨,是故,比丘!離貪欲者心解脫;離無明者慧解脫。」
  4. ^ 《雜阿含經》卷26〈654經〉:「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五根。何等為五?謂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此五根,一切皆為慧根所攝受。譬如堂閣眾材,棟為其首,皆依於棟,以攝持故。如是五根,慧為其首,以攝持故。』」
  5. ^ 玄奘譯《阿毘達磨品類足論》卷1:「信云何,謂心澄淨性。」
  6. ^ 《雜阿含經》卷26〈675經〉:「彼信力,當知是四不壞淨。」
  7. ^ 《雜阿含經》卷26〈679經〉:「何等信力是學力?於如來所善入於信,根本堅固,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及餘同法所不能壞。」
  8. ^ 玄奘譯《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42:「大善地法有十種:一信,二精進,三慚,四愧,五無貪,六無瞋,七輕安,八捨,九不放逸,十不害。」
Kembali kehalaman sebelumny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