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六博俑,东汉 ,藏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绿釉陶六博俑,汉代 ,河南省 灵宝市 出土,藏于河南博物院 。
六博 (上古擬音 :*k.ruk pˤak ),又作六簙 ,是中国 战国 到晋朝 流行的一种掷采行棋的兩人或四人局戲 ,以多得籌為勝,行棋模擬貓頭鷹等鳥類在池塘獵魚的行為[ 1] [ 2] 。
名稱
《揚子 ·方言》:「簙謂之蔽,或謂之箘,秦晉之間謂之簙,吳楚之間或謂之蔽,或謂之箭裏,或謂之簙毒,或謂之夗專,或謂之𠥙璇,或謂之棊。」
《楚辭 ·招魂》:「菎蔽象棋,有六博些。」
王逸註:「菎,玉也。蔽,簙箸以玉飾之也。」、「以菎蔽作箸,象牙為棋。」、「投六箸,行六棋,故云六博。」
長沙 馬王堆 3號西漢墓遣策:「博一具;博局一;象棋十二;象直食其廿;象笄?三十;象割刀一;象削一;象口 口 口 口。」
六博因為每方各用六根箸、六塊棋子,所以名稱六博、六簙,也有許多別名。在戰國時代也可稱象棋,指象牙 之棋,是象棋 此中文辭的最早含意。也有人認為六博棋子有其他材質,取名象棋是表示是象徵的遊戲[ 3] 。
歷史
文史記載
《管子 》:“流於博塞,戏其工瞽。”、“是故秋三月以庚辛之日發五政:一政、曰禁博塞。”
《尹文子 》:“博盡關塞之宜,得周通之路,而不能制齒之大小,在遇者也。”
《孔子家語 》:“哀公問孔子曰:吾聞君子不博,有之?孔子曰:有之,為其兼行惡道也。”
《史記 魏公子列傳》:「魏王(魏安釐王 )與公子(信陵君 )博。忽邊境舉峰,報『趙 入寇,且過境』,王釋博,欲召臣議。公子曰:『趙王田獵耳,非寇也。』復博故。王懼,心不在博。」
《史记 卷一百六 吴王濞列传》:“孝文时,吴太子入见,得侍皇太子(即后来的汉景帝)饮博。吴太子师傅皆楚人,轻悍,又素骄,博,争道,不恭,皇太子引博局提吴太子,杀之。於是遣其丧归葬。至吴,吴王愠曰:“天下同宗,死长安即葬长安,何必来葬为!”复遣丧之长安葬。吴王由此稍失藩臣之礼,称病不朝。”
六博在战国 时期已经开始流行,與別名為格五的塞戲 並稱。湖北 江陵 、山东 曲阜 等地就发现有战国 时期博局盘、博箸和棋子。
秦汉时期六博更为流行,汉长安 城未央宫 少府 建筑遗址、北宫南砖瓦窑场址发现有陶质博局盘;在各地秦汉时期的墓葬中发现有很多的漆木质博局盘及六博博具。在汉画像石 和画像砖上有关博戏的画像也有大量发现,如四川 的新津 、成都 和彭县 ,河南 新野 出土的画像砖,都刻有二人或四人投著行棋的对博场面。有关博戏的画像石主要发现于陕西 、河南 、山东 、江苏 、四川 等省,都刻有投箸行棋的对博图像,所刻博具形式与考古发现差不多。魏 晋 时期六博依然存在,甘肃 嘉峪关 魏晋壁画墓中绘有六博的图像,但魏晋以后逐渐不再发现。
六博创制、流传年代久远,棋具和棋局结构复杂,走棋方式变化多样,彩点名目繁复。由于年代久远,記錄玩法的《古博經 》、鮑宏 的《博經》、《塞經》(《旧唐书》記載兩書名為《小博經》、《博塞經》)早已失传,只留只言片语。與六博還可能有關的書有《隋书 》記載的《杂博戏》、《太一博法》、《双博法》、《皇博法》[ 4] ;《旧唐书 》有《大小博法》、《皇博经》、《大博经行棋戏法》、《二仪博经》、《大博经》[ 5] 。
考古實物
黑漆朱绘六博具 ,馬王堆 3號西汉 墓出土,藏湖南省博物馆
彩繪陶六博具(附骨製棋子),西汉 ,藏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陶六博俑(博局),东汉 ,藏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出土博具实物及相关文物简述如下:
1972年河南省 靈寶 出土东汉 绿釉陶六博俑,两俑对博,中间置长方形盘局,其一边置6根箸,一边置方形博局,博局两边各有6枚方形棋子,中间有2枚圆“鱼”。
1973年湖北 江陵 凤凰山 8号西汉墓出土整套博具,有博局盘1件,竹箸6根,用半边细长竹管制成。骨质棋子12枚,6白6黑,为长方体,竹箸与棋子盛在一个圆形漆奁内。该墓出土遣策记:「博。筭、口、梮、博席一具、博橐一。」博是全套博具。筭(算),算(箸),囗应是綦(棋),梮是木博局。墓葬年代为西汉 文 景 时期。博席、博橐朽没无存,其它均与同时出土的遣策对应[ 6] 。
1973年长沙 马王堆 3号西汉墓出土一套完整的漆盒装六博棋具 ,盒内有方形博局盘一件,上有12个曲道4个飞鸟图案,大象牙棋子12枚,6白6黑,灰色小象牙棋子20枚,箸分长短两种,长箸12根,短箸30根,象牙削刀一件,灰黑色,呈竹叶形,两边有刃,有木柄,通长17.2厘米。象牙割刀一件,木骰一件,为球形十八面体,每面均阴刻篆体文字:一面刻骄 ,相对的一面刻男+妻 ,其余各面分别刻数字一至十六。是迄今所见配套最齐全的博具。该墓遣策中有记博竹简一组八枚:博一具;博局一;象棋十二;象直食其廿;象笄?三十;象割刀一;象削一;象口 口 口 口。所记与出土实物相符。该墓年代为汉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墓主为列侯[ 7] [ 8] 。
1975年12月湖北 云梦 睡虎地 11号、13号秦墓均出土博具。11号墓出土的博局盘长方形,盘面以中部方框为中心阴刻12个曲道纹和4个圆点。棋子12枚,其中6颗为长方体,博箸6根。13号墓出土的博局盘长方形,盘面也有以方框为中心的12个曲道4个圆点,盘的一侧有一个长凹槽,内置骨棋子6枚竹箸6根,槽外盖有一有圆孔的长木片,骨棋子一大五小,竹箸亦为半边细长竹管制成。据11号墓竹简知该墓年代为秦始皇 三十年(公元前217年)。
1995年年3月湖北 荆州 纪城战国墓一号墓,据称发现六博盘,未见其它博具。盘为长方形,盘对角有两个圆形穿孔[ 9] 。
有的墓葬虽随葬全套博具,但出土时已朽坏残缺:
1972年湖北 云梦 大坟头1号西汉墓出土方形木博局盘一件,盘面用红漆绘方框、12曲道及4个圆圈[ 10] 。
1978年宜昌 前坪105号西汉墓出土铜质博棋子一枚[ 12] 。
1983年广州 二代南越王墓 出土博具五、六套,但木博局盘均已残朽,只剩下博局的铜框、贴花、残漆片以及用青玉、水晶、象牙制成的几副博棋子[ 14] 。
2005年5月在徐州 东郊一座西汉中期夫妻合葬墓,出土“六博”。该“六博棋”棋盘已经腐朽,只能看出大概轮廓,周围散落着许多六博棋子。
2006年1月在徐州 北洞山 汉墓附近发现西汉楚王的陪葬墓。墓葬南部位置出土一套完整的六博棋具,12枚棋子均保存完好。六博棋具南北向整齐排列,宽2.5厘米长3厘米,红彩,棋子边放置一把筹码,腐朽较为严重。从棋具下发现曲道的痕迹判断,六博棋应当为骨制,但因腐朽痕迹模糊不清。
博具
战国 时期的一套完整的六博棋具包括梮 、棋 、箸 。通过对考古资料研究发现,早期和后期的六博具稍有不同。
棋盤
六博棋盤簡圖之一
《博局占》干支占位配合六博棋盤,有說法是塞戲 [ 15]
《古博经 》:“博法,二人相對坐,向局,局分為十二道,兩頭當中為水。」
《西京杂记 ·陆博术》:“许博昌,安陵人也,善六博,窦婴 好之,常与居处。其术曰:『方畔揭道張,張道揭畔方,張究屈玄高,高玄屈究張。』又曰:『張道揭畔方,方畔揭道張,張究屈玄高,高玄屈究張。』三辅儿童皆诵之。”本來原文順序有誤,第二句的『畔揭』錯植顛倒,已被學者改正[ 16] 。
博局也称“椐 ”,多为木质方形,盘面髹黑漆,也有白漆的,有一方形大框,框内中部是一方框,周边有有T L V I形的棋路,名為曲道,共十二道,四角处有四个圆点,中间區域稱為水。有些博局是中央方框與四角曲道以斜線相連,傅舉有 認為是塞戲[ 15] 。
博局形式似乎是模仿自栻盘 ,栻盘关于生门、死门、相生、相克的说法,对博局也产生了影响,博局上的十二曲道中就有不利行棋的“恶道”。1993年,尹灣6號墓出土刻有「博局紋圖」的漢墓簡牘,為研究帶來了重大突破。此博局紋圖為占卜所用,棋盤標有干支占位,直行為占卜事項,橫列是占卜術語,兩方對應得出占卜結果。其上之占卜術語「方、廉、揭、道、張、曲、詘、長、高」9字,和許博昌術語「方、畔、揭、道、張、究、屈、玄、高」9字相通,但棋子運行與干支順序無直接關係[ 17] 。
棋位
棋盤有九種棋位,有在線側、線上、點上、框內。
方 :中央方框內,共一處,又稱為水。
畔 :又稱廉 ,被T分開的中央方框線外側,如圖上的B,共八處。
揭 :T中與中央方框垂直的線兩側,如圖上的C,共八處。
道 :T中與中央方框平行的線上,如圖上的D,共四處。
張 :L中平行邊界的線上,如圖上的E,共四處。
究 :又稱曲 ,L中垂直邊界的線上,如圖上的F,共四處。
屈 :又稱詘 ,中央方框與四角曲道的斜線上,如圖上的G,共四處。有些則是畫四个圆点。
玄 :又稱長 ,四角方框中與L凹處背對的線上,如圖上的H,共四處。
高 :四角方框中與L凹處正對的線上,如圖上的I,共四處。
棋子
南越文王墓 的六博棋子,無任何標記。
《古博经 》:“用棋十二枚,法六白、六黑。又用魚二枚,置於水中。”
《列子集釋 》:「裴駰 曰:『報采獲魚也。』字案真經本或作魚,案《大博經》作鰈,比目魚也。蓋謂兩魚勇之比目也。此言報采獲中,翻得兩魚,大勝而笑也。鰈,他獵反。今本云魚者,是多一字也。據義用鰈不用魚,用魚不用鰈字。」
每方有六枚棋子,色分為黑红或黑白两组,形狀為六面長方體,多以象牙、玉石或金属制成,無任何標誌,每组均大小相同。也有考古物棋子是一大五小,如湖北雲夢睡虎地的考古實物。
另外,有公用的標記物,得到時可獲得籌碼,稱為鱼,共兩枚,代表比目魚 ,因此《楚辭》也稱為比,晉國 有用外表白亮的犀牛角製作。這些魚會放在稱為水的棋盤中央方框。有些則是稱為直食其,共二十枚,熊传新 指出考古實物中,直食其與籌的比例約為1:2,表示作用於魚相同[ 8] 。
擲具
依擲具不同,有箸 、茕 、瓊 三種之分[ 3] 。
唐代 成玄英 註解《莊子 ·駢拇》時寫:“行五道而投琼曰博,不投琼曰塞” 。其認為六博與塞戲差別在是否用瓊作投子,而《爾雅》則說明別名為格五的塞戲係投箭。於此乃成玄英錯認六博為「行五道」[ 3] ;然後人誤以為塞戲沒有擲具,亦錯認六博無侥幸取胜的成分[ 18] 。
箸
博具,西汉 ,马王堆 三号墓出土。此博具为漆器 ,有六箸、二十枚直食,屬於大博、格五。
《前漢書 》:“平原女子遲昭平 能說經博以八投。”服虔曰:「博奕經,以八箭投之。”
《西京杂记 》:“法用六箸,或谓之究,以竹为之,长六分。或用二箸。”
《颜氏家训 ·杂艺》:“古为大博则六箸,小博则二茕,今无晓者。比世所行,一茕十二棋,数术浅短,不足可翫。”
箸也稱為箭,是用半边细竹管,中间填金属粉再髹漆而成,剖面呈新月形,材質也有玉製。这样投掷时就能够正反不同,便出现不同数目的筹码。N條箸,能表現N+1個采,許多傳統擲賽遊戲有使用,如柶戲 。用六根箸當擲具的六博稱為大博,有格五的別稱。
也有用兩箸、五箸、八箸的變體[ 3] 。
茕
茕是十八面或十四面體的骰子,除兩面寫字,其他為連續數字。一面刻驕 字;反面刻(男+妻);其他面刻一到十六或一到十二的數字。歷史學家李學勤 認為(男+妻)不見字書,應是讀媿 [ 8] 。用兩顆茕當擲具的六博稱為小博。
西汉 时出现代替博箸的茕,多用玉、竹、木、骨等材料。
瓊
《古博经》:“其掷采以琼为之。琼畟方寸三分,长寸五分,鋭其头,钻刻琼四面为眼,亦名为齿。”
《博经》:“琼有五采,刻为一画者谓之塞,刻为两画者谓之白,刻为三画者谓之黑,一边不刻者五塞之闲,谓之五塞。”
《列子 ·说符》:“虞氏者,梁之富人也,家充殷盛,錢帛无量,財貨无訾。登高樓,臨大路,設樂陳酒,擊博樓上,俠客相隨而行,樓上博者射,明瓊張中,反兩㯓魚而笑。”晉 人張湛 注:“击,打也,如今双陆 碁也。”
《古博经》指瓊是長方型四面體的骰子,共四采。
《博经》指瓊是長方型五面體的骰子,其中四面有刻痕,刻字有塞、白、黑、五,在五、塞之間一面無刻字,共五采。至今朝鮮還有此類擲具,稱為輪木[ 19] 。
博法
《古博经 》:“其擲採以瓊為之。二人互擲採行棋。棋行到處即豎之,名為驍(梟)棋,即入水食魚,亦名牽魚。每一牽魚獲二籌,翻一魚獲三籌。若已牽兩魚而不勝者,名曰被翻雙魚,彼家獲六籌,為大勝也。”
《战国策 ·楚策》:“夫梟棋之所以能為者,以散棋佐之也。夫一梟之不如不勝五散,亦明矣。今君何不為天下梟,而令臣等為散乎?」
《战国策 ·魏策》:“王獨不見夫博者之用梟邪?欲食則食,欲握則握。今君劫於群臣而許秦,因曰不可革,何用智之不若梟也?” 鄭眾 註《考工記 》曰:“博立梟棋。”
《韩非子 ·外儲說左下》:“博者贵枭,胜者必杀枭,是殺所貴也,儒者以爲害義,故不博也。”
《楚辭 ·招魂》:“成梟而牟,呼五白些。”
王逸注:「倍勝為牟。五白,簙齒也。言己棋已梟,當成牟勝,射張食棋,下兆於屈,故呼五白,以助投也。」
《爾雅》:「格,至也,亦格五,博屬行箭,但行梟以格殺,漢吾丘壽王善之。」
《焦氏易林 》:“豫之剝:野鳶山鵲,奕棊六博;三梟四散,主人勝客。”、“否之睽:野鳥山鵲,來集六博;三鳥四散,主人勝客。”
《資治通鑑 ·卷四·周紀第四》「夫博之所以貴梟者,便則食,不便則止。今何王之用智不如用梟也?」
初始佈置時,玩家們將棋子平躺布于局中的其中一側的外側棋位,這些棋子稱為散。棋盤中央放上魚或直食其,籌碼放在棋盤旁。遊戲開始後,互相根据掷的数字决定行棋步数。
依許博昌的口訣,棋子移動有三種路徑。很類似柶戲 等十字戲類遊戲 。
方→畔→揭→道→張→道→揭→畔→方 ...反覆:棋子由內往外,再返回到內。
張→道→揭→畔→方→畔→揭→道→張 ...反覆:棋子向內由外往內再90度轉向、或不變向,朝至另一處外部。
張→究→屈→玄→高→玄→屈→究→張 ...反覆:棋子大致順時鐘方向繞行。
散只能以「張→究→屈→玄→高→玄→屈→究→張」,此路徑順時鐘繞行。散擲到某些采後就即竖起,改稱為梟 或驍(驍在漢代為梟的借用字)。箸在擲到六面有五面皆白、瓊擲到五或白采時、茕擲到梟采時,散變成梟。但若茕擲到媿采時,梟要變回散[ 8] [ 17] 。
梟可以「張→道→揭→畔→方」從外往內,到方的棋位,也就是可入水吃標記物,這動作稱為牽魚,牽一條魚獲二籌。獲得魚的梟再以「方→畔→揭→道→張→道→揭→畔→方」,此路徑將帶魚帶離後,再返回方位繼續牽剩下的一條魚。既使散變為枭依然會被敵方的散或梟所殺。若牽一條魚的梟被敵方所殺,稱為翻一魚,敵方獲三籌;若牽兩條魚的梟被敵方所殺,稱被翻雙魚,敵方獲六籌。梟也能穿過中間以「張→道→揭→畔→方→畔→揭→道→張」;或行經張的棋位轉成「張→究→屈→玄→高→玄→屈→究→張」,以到他處去攻擊敵棋、搶奪敵方的魚。
勝利以多得籌碼者為勝,所以阻止敵方得魚、或奪對方的魚,殺梟是重要的手段[ 3] 。行棋有如兩方的貓頭鷹飛繞著池塘以爭魚吃的行為。
六博遊戲方式類似許多棋子由外往內環繞的擲賽遊戲,吃法也是擲賽遊戲的特徵,與印度的八條盤碁 關係最密切[ 20] ,差別在於六博有升級棋,改以獲得在中心終點的籌碼多為勝,而不是到達終點就獲勝。
六博被當成中國象棋前身的錯誤[ 21] ,在於;其一,名字相同,雖兩者遊戲類型差異頗大,但皆可解釋為象徵的遊戲;其二、人錯把以為枭、卢、雉、犊、塞這五種樗蒲 的采當成六博的棋子名,並以為殺梟等同於象棋類遊戲的將軍,把象徵貓頭鷹獵魚的遊戲當成兵戲。
據稱,中国象棋国家一级裁判员王前民在2006年3-4月,發表他判斷的六博棋遊戲規則,並演示對局。他認為六博不用擲具,是玩家像三六九棋類 同時出手指來決定步數[ 22] 。
文化影響
受六博影响的新莽 时期十二辰博局鏡
占卜
曾藍瑩 藉由尹灣出土的漢墓簡牘,比對出占卜術語和博局紋上天干地支的對應排列順序,認為六博局不但用於遊戲,也可用於占卜,雖然迄今占卜的實際操作方法依舊不明[ 23] 。
藝術
因占卜的目的在於趨吉避凶,因此六博局紋便帶有「吉祥」之義,故漢代人認為在鏡上鏤刻博局紋可以「去不祥」。1986年,日人西田守夫 首次發現兩張銅鏡拓片上,有「刻婁(鏤)博局去不羊(祥)」的銘文字樣;1993年,江蘇連雲港4號墓又挖掘出「竹片『刻治六博中兼方』」[ 23] 。
「TLV」3個符號出現在西漢晚期規矩鏡,國外學者依其形狀像英文字母「TLV」,故稱為TLV鏡。其圖案紋飾一般用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神,故又稱為規矩四神鏡[ 24] 。
文學
六博其勝負關鍵在於擲採,頗有娛樂價值。至後代雖失傳,但文人依舊會用於詩詞。
李白 《相和歌辭.猛虎行》:“有時六博快壯心,繞床三匝呼一擲。”;《梁園吟》:“連呼五白行六博,分曹賭酒酣馳輝。”;《送外甥鄭灌從軍三首》之一:“六博爭雄好彩來,金盤一擲萬人開。”
李益 《雜曲歌辭.漢宮少年行》:“分曹六博快一擲,迎歡先意笑語喧。”
參考資料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