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地理院
国土地理院(日语:国土地理院/こくどちりいん,英語:Geospatial Information Authority of Japan)是日本依國土交通省設置法及測量法設立的国土交通省特别机关,主要负责日本国土测绘工作。 概要除了負責日本國內「所有測量的基礎測量」(基本測量),也協助對其他國家行政機關與公共團體的公共測量進行指導。另也參與空間資訊的國際標準化,以及聯合國地名標準化會議、聯合國地名專家小組等國際會議、宇宙測地與重力測量等國際業務、以國家地圖製作機構的身分進行國際合作等等。此外,測量士試驗、測量士補試驗、測量士登錄行政等也是業務範圍。 國土地理院是國家的基本地圖「地形圖」的發行單位,以此為基礎製作的「全國都道府縣市區町村別面積調」[1](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是地方交付稅法規定的地方行政所需經費的計算基礎。根據災害對策基本法第2條第3號及武力攻撃事態法第2條第4號規定,在地震、火山噴發等災害與武力攻撃事態等情況時,國土地理院作為指定行政機關須提供地形圖與空拍圖等地理空間資訊,並負責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測量等災害觀測。 英文譯名1949年的地理調査所時代使用Geographical Survey Institute(簡稱GSI),2010年4月1日起改為Geospatial Information Authority of Japan(簡稱同為GSI)[2]。 組織國土地理院的內部組織由國土交通省設置法、國土交通省組織令與國土地理院組織規則所規定。
以下為無人據點。
沿革明治至二戰![]() ![]() ![]() 1869年6月(明治2年5月)成立的民部官庶務司戶籍地圖掛[2](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是國土地理院的起源。戶籍地圖掛在翌年1870年(明治3年)擴張為民部省地理司,1871年(明治4年)民部省廢止後暫由大藏省租稅寮管轄,1873年內務省成立後的隔年1月下設地理寮[3]。同年8月整合工部省的測量司(明治4年8月14日設置)及太政官正院內史地誌課(前身為明治4年6月8日設置的太政官政表課)的業務[4],1877年(明治10年)更名為內務省地理局[5],主要業務為全國大三角測量與地籍調査。 另一方面,1871年(明治4年)7月兵部省設立陸軍參謀局[6]與間諜隊[7]。翌年2月,兵部省分為陸軍、海軍兩省,陸軍參謀局成為陸軍省參謀局。1873年(明治6年)4月成為陸軍省第六局掌管陸軍文庫、測量地圖等[8],翌年再更名為參謀局[9]。接著1878年(明治11年)12月,陸軍省參謀局廢止,擴充為參謀本部地圖課、測量課。 這段期間,一時期日本的地理測量呈現內務省地理局與參謀本部測量課並行的雙軌制。1884年(明治17年)6月26日,大三角測量業務移交給參謀本部,內務省地理局以地誌編纂為主[10] [11]。同年9月,參謀本部地圖課、測量課擴充為測量局。1888年(明治21年)5月,制定陸地測量部條例(明治21年5月勅令第25號),測量局成為本部長直屬的陸地測量部,從此至1945年(昭和20年)終戰為止,全國規模的測量由陸地部進行。同年東京大空襲後,測量部撤往長野縣松本盆地[12]。 戰後戰後,陸軍參謀本部第二部參謀渡邊正少佐以「戰後復興需要地圖作成機關」而致力將陸地測量部改為民間組織[13][14]。「內務省官制中改正之件」(昭和20年勅令第502號)施行後,廢止陸地測量部令(昭和16年勅令第505號。明治21年5月勅令第25號修正),陸地測量部解散,1945年(昭和20年)9月1日成立內務省地理調査所。翌年從長野縣遷至千葉縣千葉市稻毛(舊千葉陸軍戰車學校用地,昭和33年再至東京目黑)。1948年(昭和23年)1月1日改為建設院地理調査所[15],同年7月10日再改為建設省地理調査所[16],1960年(昭和35年)7月1日更名為現在的國土地理院[17]。之後1984年(昭和59年)7月1日,依據國家行政組織法修正,成為建設省的特別機關,之後中央省廳再編成為國土交通省特別機關。 1979年(昭和54年),國土地理院從東京目黑移往現址(當時為筑波郡谷田部町)。1996年(平成8年)6月1日開設「地圖與測量科學館」[18][19]。 地形等正式名稱島名與海峽名等是由國土地理院與海上保安廳協議訂定的名稱,也是日本的「正式名稱」。然而「正式名稱」不一定是居民與自治體所使用的名稱。如周防大島的正式名為屋代島。 山名等則沒有類似制度。 註釋
參考文獻
相關條目外部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