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太忠
尤太忠(1918年12月—1998年7月24日),河南省光山縣人。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人物。 生平中华民国尤太忠早年丧父,红军经过光山后参加儿童团。1931年1月,尤太忠参加光山县游击第四大队,担任独立团三营营部公务员。1932年,该部编入红四方面军红三十一军十师二十九团,他担任二营六连公务员。10月,跟随红四方面军主力西征,进至四川省通江、南江、巴中地区开辟革命根据地。1933年6月任司号员;8月,参加红四方面军发起的仪南战役,11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调红三十一军九十三师二七九团二营任号目。1934年1月负伤;6月任排长,并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35年后,先后任93师274团2营6连政治委员,2营代理营教导员,93师政治部共青团书记、青年干事等职。参加了长征[1]。红军途中一度病重,后经詹才芳救下[2]。 抗日战争时期,尤太忠任八路军第129师386旅772团3营12连指导员。9月底,随刘伯承、徐向前率领的一二九师东渡黄河,与日军交战。同年386旅旅长陈赓率领所部进入正太路以南地区开展游击战争。同年12月,尤太忠升任特务连指导员。1938年,接连升任二营八连连长、一营副营长、三营营长,参加神头岭伏击战,突围日军对晋东南地区的九路围攻,后率部进入平汉路以东,在冀南平原开展游击战[3]。1940年1月,国共军队摩擦,国军向太岳根据地进攻决死队第一纵队。6月,尤太忠率部击溃国军马鞍山旅,战斗中负伤[4]。8月,部队返回太行,参与百团大战。在攻克榆社县战斗中,他所部担任主攻,与其他部队合围歼灭日军一个中队,被授予“二级战斗英雄”称号[3]。1941年2月,尤太忠任十七团副团长。1942年3月,升任团长。同年6月,改任冀豫联防区三分区司令员兼十七团团长,在山西阳城、绛县、翼城、沁水及河南济源、孟县等地建立抗日根据地。1944年4月和9月,他率部参加一二九师发起的两次青浮战役。1945年4月豫北战役中,他率部击溃王同裕、范登科部[5]。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同年9月国共双方爆发上党战役,尤太忠调任晋冀鲁豫军区第六纵队十七旅副旅长,参加了平汉战役、兰封战役。1946年9月定陶战役中,他率领所部在大杨湖地区围攻国军整编第二师、师长赵锡田被俘。战后,尤太忠调任十六旅副旅长,参加了河南滑县战役等。1947年4月,升任十六旅旅长。豫北战役中,解放军攻打汤阴县城战斗中受阻,尤太忠建议采用不规则火力袭击结合工兵爆破,造成守军错觉,再突击攻城。之后部队成功突破,并攻克国军暂编第三纵队,司令孙殿英被俘[6]。6月底,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突破国民党黄河防线,发起鲁西南战役,他率部参加[3]。 1947年8月,晋冀鲁豫野战军开始挺进大别山。8月24日,在汝河渡口,萧永银率领十八旅率先突围南岸。随后,尤太忠率领十六旅接替十八旅防务,用七个营兵力坚守河南大、小雷岗渡口,抵御国军罗广文兵团整编第五十八、四十八、七师共三个师的进攻[7][8]。最终以伤亡两千人代价,成功掩护野战军主力、指挥部和中原局领导机关全部成功渡河[9]。12月,他率领所部急行军一百多公里,全歼湖北广济县的中国青年军第203师。1948年6月,在襄樊战役中,他所部与其他部队合作全歼国军守军2.1万余人,国军司令康泽被俘。在淮海战役中,他率领中原野战军第六纵队第十六旅,参加双堆集地区围歼黄维兵团。1949年,他担任第二野战军三兵团十二军三十四师师长,率部参加西南战役,并成功攻入重庆,出任重庆警备司令[4]。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1月,尤太忠率部进驻重庆担任警备任务,任中共重庆市委委员、卫戍司令。12月,进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学习。1951年2月,提前返回三十四师,率部参加朝鲜战争,担任中国人民志愿军3兵团12军34师师长。朝鲜战争第五次战役中,他率部出击汉江南岸,一度抄小路前行并误入美军包围圈,之后部队急攻沿汉江突围[10],之后他还率领所部参加金城防御战和上甘岭战役。1953年回国后,在解放军第七文化速成中学学习。1954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2军副军长。1955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1]。 1958年,尤太忠在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等军事学院基本系学习。1959年,尤太忠得知母亲病重返乡光山。见闻当地浮夸风盛行,民众多有饿死。尤太忠将自己所带现金全部分发,返乡时县长马龙山请客,尤太忠怒斥离去[12]。1960年毕业,出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7军副军长、军长,中共南京军区党委委员。1969年,在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1970年3月至1971年5月,出任河北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13]。1970年4月至1980年1月,改任北京军区副司令员、党委常委(1970年7月起)。1971年5月至1978年10月,担任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自治区革命委员会主任[3]。1971年5月至1976年10月,兼任内蒙古军区政治委员。1971年5月至1978年11月,兼任内蒙古军区司令员[14]。1972年一度病重,在周恩来授意下,由王雪晨护送救护车急救。1973年8月,在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1977年12月至1978年2月,兼任内蒙古自治区政协主席[15]。 1980年1月至1982年10月,任成都军区司令员(之后兼任军区党委书记)。1982年1月至12月,担任中共四川省委常委[16]。1982年10月至1987年12月,尤太忠调任广州军区司令员、党委书记(1982年12月起),处理广州军区在文化大革命中的遗留问题,包括派性斗争与干部老化。同时组织参加中越边境战役及防御战斗[17]。1987年11月在中共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3]。1988年8月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书记。同年9月14日,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军衔。1998年7月24日,因病在广州逝世,享年80岁[18]。8月3日,遵尤太忠遗嘱,遗体火化后,骨灰撒入大海[2]。 轶事尤太忠在军界地位与评价很高,以其率性不避嫌、性格倔强为著称[19][20]。当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久,王近山因与发妻离婚被撤职,由中将降为大校,下放河南农场劳动。1969年,尤太忠建议许世友向毛泽东提议重新起用王近山[21]。同年7月,王近山南从河南回南京,当时文化大革命期间人人避嫌,时任27军军长尤太忠与60军军长吴仕宏、南京军区装甲兵司令萧永银在南京火车站深夜迎候王近山[22]。史景班因文革冲击,三个女儿下放内蒙古劳动,而时任内蒙古自治区革委会主任的尤太忠专程看望其女,并将其调回南京。1974年,邓小平由江西返回北京。当时邓小平尚未出来工作,仍身负“最大的走资派”骂名,但当日尤太忠与苏振华、李达仍冒险探视。尤太忠见邓小平仍行立正敬礼,并称邓小平“永远是我的老政委”[23]。文化大革命结束后,许世友去世,经中央批准允许土葬;对此中共中央多有非议。尤太忠得知后,派人到广西购两棵百年楠木,直运南京,为许世友制棺用[24]。 家庭尤太忠的妻子是王雪晨[25],两人婚后生育有两男两女,分别是: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