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人 (香港)
明代之前入居香港地區,歷數代定居開業,落籍新地,遂轉籍廣東省廣州府,今稱廣府人,前英政府及香港政府稱之為「本地人(Punti)」。 清初復界後遷入者,清政府初給予客籍,享開墾者之優惠,即香港新界之「客家人(Hakka)」 歷史香港是一個「移民城市」,最早居民是越人。金朝、元朝時,漢人難民大量南逃,香港是其中一站。香港的圍頭人——侯、鄧、廖、文、彭也是當年南宋難民後代。其他本地人則是不同時期來到香港的漢族移民,很多是廣東四邑籍人士。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日佔時期,大量香港人口死亡或逃亡離港,人口由1941年估計的約160萬大跌至1945年的約60萬。 二戰結束後香港重光,其後因第二次國共內戰和中國共產黨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等原因,大量中國大陸難民湧入香港,香港人口急增三倍至1947年的約180萬。 香港戰後第一次大規模的香港人口普查為1961年,該次數據顯示香港320萬人口中有一半皆在內地出生,而根據各年齡組別的本地及內地出生人口比例推算,當時有近8成人口為內地移民或內地移民的第二代(即父或母一方為內地移民)。 其後1970年後,中國經歷三反五反運動、大躍進、三年大饑荒、上山下鄉運動、文化大革命等事件,大批內地難民偷渡到香港[1]。 港英政府遂決定實施抵壘政策。但至1970年代末,雖然非法進入香港邊境的內地逃港人士會被逮捕遣返,但仍有許多人成功進入界限街以南並取得香港身份,使得香港人口壓力倍增。港府1980年通過法例終止抵壘政策,並對非法入境者實施「即捕即解政策」。1982年港英政府與中國政府達成協議,議定由內地來港定居者須持中國政府簽發的「單程證」,配額為每日75個加至1995年後的150個[2]。 在香港的使用情況本地人(Punti)已經成為香港法院和其他機關一個常用詞。 另見參考來源
|
Index:
pl ar de en es fr it arz nl ja pt ceb sv uk vi war zh ru af ast az bg zh-min-nan bn be ca cs cy da et el eo eu fa gl ko hi hr id he ka la lv lt hu mk ms min no nn ce uz kk ro simple sk sl sr sh fi ta tt th tg azb tr ur zh-yue hy my ace als am an hyw ban bjn map-bms ba be-tarask bcl bpy bar bs br cv nv eml hif fo fy ga gd gu hak ha hsb io ig ilo ia ie os is jv kn ht ku ckb ky mrj lb lij li lmo mai mg ml zh-classical mr xmf mzn cdo mn nap new ne frr oc mhr or as pa pnb ps pms nds crh qu sa sah sco sq scn si sd szl su sw tl shn te bug vec vo wa wuu yi yo diq bat-smg zu lad kbd ang smn ab roa-rup frp arc gn av ay bh bi bo bxr cbk-zam co za dag ary se pdc dv dsb myv ext fur gv gag inh ki glk gan guw xal haw rw kbp pam csb kw km kv koi kg gom ks gcr lo lbe ltg lez nia ln jbo lg mt mi tw mwl mdf mnw nqo fj nah na nds-nl nrm nov om pi pag pap pfl pcd krc kaa ksh rm rue sm sat sc trv stq nso sn cu so srn kab roa-tara tet tpi to chr tum tk tyv udm ug vep fiu-vro vls wo xh zea ty ak bm ch ny ee ff got iu ik kl mad cr pih ami pwn pnt dz rmy rn sg st tn ss ti din chy ts kcg 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