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地理瑞士是一个位于欧洲中部多山的内陆小国,总面积41285平方公里,其中95.8%为陆地,4.2%為水面。瑞士四周的邻国包括:东面是奥地利(边境长164公里)和列支敦士登(边境长41公里),西面是法国(边境长573公里),南面是意大利(边境长740公里),北面是德国(边境长334公里)。 瑞士的南部和东南部是著名的阿尔卑斯山。阿尔卑斯山以北的瑞士高原东西向伸展。瑞士大部分人口居住在这个高原的小山和平地上。高原的西北部是较小的侏罗山。其北部与德国的边境沿着莱茵河,尽管莱茵河进入瑞士在沙夫豪森州附近。与德国边境的东段和奥地利边境一部分穿过博登湖。西南部与法国的部分边境也穿越日内瓦湖。 瑞士共分为26个州,其中6个为半州(上瓦尔登州/下瓦尔登州、巴塞尔城市州/巴塞尔乡村州、外阿彭策尔州/内阿彭策尔州)。瑞士高原各州拥有该国的大部分人口[1]和工业,主要信仰新教[2]。阿尔卑斯山区的各州人口稀少,经济以农业或旅游业为主,主要信仰罗马天主教。 瑞士也可以按照语言来分区。瑞士共有4种官方语言:63.7%的人口德语,20.4%的人口法语,6.5%的人口意大利语,0.5%的人口罗曼什语[3]。伯尔尼以东(除提契诺州)主要讲德语,伯尔尼以西主要讲法语。在提契诺州的南部,大部分人说意大利语。罗曼什语是一种源于通俗拉丁语的方言,主要在格劳宾登州的一些地区使用。 区域瑞士高原瑞士高原从法国边境的日内瓦湖,穿过瑞士中部,一直延伸到德国和奥地利边境的博登湖。高原平均海拔580米[4]。整个高原上覆盖着被起伏的小山、小型湖泊和河流。瑞士大部分大型湖泊都位于高原。日内瓦湖(581.3 km2)和博登湖(541.1 km2)都位于高原上,而且都与其他国家分享。完全位于瑞士境内的最大湖泊是纳沙泰尔湖(Lake Neuchâtel,218.3 km2),位于瑞士高原。瑞士大部分河流都发源于阿尔卑斯山,但每一条向北的河流都穿过高原。河流迂回曲折地流过高原,汇合后形成欧洲的一些主要河流。在沙夫豪森附近,莱茵河通过欧洲最大的瀑布莱茵瀑布,该瀑布宽150米,高25米。 瑞士高原的面积约占瑞士的三分之一,但是大约三分之二的人口居住在这一地区。高原地区的人口密度平均约每平方公里450人。在日内瓦湖、苏黎世湖周围和其他城市,人口密度超过每平方公里1000人[5]。瑞士高原拥有该国大部分的人口、农业和工业。农场通常较小但是非常整齐。大部分农场包括小型的牧场,与种植各种农作物的耕地相交错,还有小型林地。 阿尔卑斯山瑞士阿尔卑斯山构成一系列山脉的一部分,该山系横贯南欧,将北欧与地中海分开。有一些穿过阿尔卑斯山的重要通道就位于瑞士境内,对这些通道的控制是整个瑞士历史中的重要内容。阿尔卑斯山平均海拔1700米[6],约占瑞士面积的三分之二。阿尔卑斯山有48座山峰的高度达到或超过4000米。 阿尔卑斯山是西欧的分水岭。莱茵河及其支流阿勒河和Thur河将大约三分之二的水排入北海。罗纳河和提契诺河(Ticino River)将大约18%的水量排入地中海。因河发源于瑞士,在瑞士境外注入多瑙河,将4.4%的水量排入黑海[7]。阿尔卑斯山区拥有许多冰川。共有1,800条冰川 覆盖大约3,000 km2 of阿尔卑斯山[8]. 阿尔卑斯山是受欢迎的旅游目的地,也是瑞士公认的标志之一。瑞士的最高峰杜富尔峰(4634米)在阿尔卑斯山区的瓦莱州。瑞士的另一个标志马特峰也位于阿尔卑斯山区。马特峰(4,478米)是瑞士第7高峰,也是瑞士最上照山峰。 侏罗山侏罗山是一个石灰岩山脉,从日内瓦湖延伸到莱茵河。这一区域占瑞士面积的12%,海拔高度约700米,特征是石灰岩高地被深邃的河谷所切割。 侏罗山的石灰岩是侏罗纪时期的岩石,有众多的化石和恐龙遗迹。侏罗纪的名称事实上就是因为18世纪末在侏罗山发现化石而得名[9]。侏罗山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恐龙脚印遗迹之一。2002年到2004年,在Courtedoux村附近发现了1,500多个脚印,估计还有4,000-5,000个脚印尚未发现[10] 气候瑞士的气候以瑞士高原较为温和。在高原上,冰冻天气通常出现于12月到3月初[11]。侏罗山和阿尔卑斯山由于海拔较高,以及阿尔卑斯山存在冰川,自然温度较低。阿尔卑斯山以南的提契诺州,则拥有亚热带植被,通常比瑞士高原温暖2-4摄氏度。 按照柯本气候分类法,瑞士高原属于海洋性气候(Cfb),而阿尔卑斯山属于苔原气候(ET)。海洋性气候天气多变,经常是阴天。由于云雾覆盖,夏季凉爽,而冬季由于纬度较低,气候也比较温和。侏罗山由于海拔较高,气候稍冷。在阿尔卑斯山脉内部,温度与降雪量也与海拔高度相关。瑞士每年的降水量在1000-2000毫米之间,3/4地区平均年降水量超过1000毫米。降水也深受地形的影响,高山峻岭处降水量远远超过中部高原一些地区及河谷地带。 土地利用
灌溉地:250 km²(1993年数据) 图片
参见外部链接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