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劍
譚劍(1972年—),香港小說作家,創作橫跨科幻、奇幻和純文學。台灣推理作家協會國際會員。 聖貞德中學畢業。英國倫敦大學電腦及資訊系統學士,英國布拉德福德大學企管碩士。多年來在兩岸三地拿下不同獎項,作品屢次入選科幻和文學選集,並編寫香港科幻小說發展史。現於中學主持推理和科幻的講座與寫作班。2024年以推理小說《姓司武的都得死》獲台北國際書展大獎小說獎首獎。 經歷1989年,中五暑假時以〈虛幻與真實〉參加新雅少年兒童文學創作獎(科幻故事組)獲季軍。次年〈黃昏的人〉摘下冠軍。 1994年,以〈斷章〉獲台灣「幼獅文藝科幻小說獎」張系國特別推薦發表,並獲台灣「中國筆會」譯成英文版 Torn out of Context 於 1994 年夏季號出版。譯者為鮑端磊(Daniel J. Bauer)。 九十年代中起網絡上發表小說,早期作品見於「星網互動」及「網上行」,也在《蘋果日報》和《突破》刊載小說,在《東周刊》發表科技文章。 1997年,推出首部作品《虛擬未來》,由香港藝術發展局資助。收錄〈虛幻與真實〉、〈黃昏的人〉和〈斷章〉等十個短篇。 2007年,以〈免費之城焦慮症〉獲台灣第七屆「倪匡科幻獎」佳作 2008年,以《黑夜旋律》入圍台灣「九歌30二百萬元長篇小說獎」最後四強,為唯一香港作者。 2009年,以《輪迴家族》入圍台灣第一屆「島田莊司推理小說獎」複選。 2010年,以《肉體竊賊》獲台灣「2009可米瑞智百萬電影小說獎」第二名。推出《人形軟件》,除人工智能的主題外,也加入香港本土文化和社會議題,廣受好評,在獲首屆全球華語科幻星雲獎「全球華语最佳科幻/奇幻長篇獎」金獎後更獲香港傳媒廣泛報導,並推出中國版和台灣版。〈斷章〉和〈神曲〉入選《宇宙摩天輪:香港科幻小說選》。 2011年,在香港東方日報連載長篇小說《發條鳥》和《光柵謀殺案》。獲第二屆全球華語科幻星雲獎「最佳作家銀獎」。 2012年,入選為「21世紀十大新銳華語科幻作家」。推出以台南歷史和在地文化為背景的奇幻輕小說《貓語人》系列。 2013年,以《拯救老店大作戰》獲台灣第三屆「BenQ華文世界電影小說獎」佳作。 2014年,以《當代台北觀光指南、傳說與變形記》獲第十六屆「台北文學獎」年金獎助。 2015年,以《光柵謀殺案》獲第六屆華語科幻星雲獎「全球華语最佳長篇科幻獎」銀獎。在香港資優教育學苑主持科幻工作坊 2018年,短篇作品〈斷章〉入選台灣九歌出版社的《華文文學百年選.香港卷2:小說》 。《貓語人》系列由台灣蓋亞文化推出修訂版,並入選台灣文化部107年「年度推薦改編劇本書Top20」[1]。 2019年,入選為香港書展年度主題「科幻與推理文學」作家。 2021年,參與的《偵探冰室:香港推理小說合集》(與陳浩基、文善、黑貓C、望日、冒業合著)獲第三屆「香港出版雙年獎」文學及小說類出版獎。 2023年,6月,在《偵探冰室》的首作〈重慶大廈的非洲雄獅〉由劇場空間改編成音樂劇,於文化中心上演。9月,任台灣文學基地駐村作家。10月,《姓司武旳都得死》獲台灣作家推理協會與Readmoo合辦的「2023這本超好推」年度推理小說華文作品組第一名,及2024台北國際書展大獎「小說奬」首獎。譚劍獲頒「2023 讀墨年度華文大獎」人氣作家。 著作推理犯罪小說
奇幻輕小說
註:蓋亞版為修定版 文學作品
長篇科幻
短篇科幻小說集
影視作品
連載小說
網絡
合著
創作風格1. 利用心智圖(mind map)構思大綱[6]。擅長架構多線、結構複雜的故事。對正派及反派同樣著墨甚深。在「人形軟件」系列裡,第一人稱混合多重第三人稱。在「黑夜旋律」裡,探用 hyperlink cinema 及後設手法,交織以七宗罪主題的七條故事線,獲評審司馬中原及平路高度評價[7]。 2. 與其說譚劍專長科幻及奇幻,倒不如說他擅於消化資料並以此創作故事,因此除了「人形軟件」的人工智能外,在「拯救老店大作戰」以茶行及麵店為題,在「貓語人」系列能以台灣歷史及道地文化穿插。 3. 創作類型橫跨科幻、奇幻、推理、輕小說、純文學,因此作品往往呈現跨類型的混血狀況。「『輕』是小說的風格,但不是作者的功夫。相反地,就一個創作者而言,不管是下的功夫與寄託的關懷,譚劍都是非常非常認真的......在輕小說的風格底下,其實藏了非常認真而且重要的理念,而這理念,也體現在他挑選台南作為這個故事的背景上。」[8] 4. 每一部作品都含有社會批判的元素(連輕小說也不例外)。如「黑夜旋律」批評資本主義,「人形軟件」批評地產霸權。「亦相當具探討性;又不乏緊張刺激的娛樂元素;當中又寫出對本土流行文化與傳統文化的關注,證明科幻小說並不是天馬行空的『離地』玩意。」[9] 5. 作品章節多(「人形軟件」每本都超過八十章節,「黑夜旋律」含四十九),情節快速推演。用字遣詞簡潔不花巧。「起伏跌宕,错综复杂,悬念迭起,高潮不断,充满中国传统小说中的阴谋诡计,有的桥段令人恍然有看《三国演义》之感,作者却在其中注入了对现代世界的忧思。」[10] 6. 正反角色佔的篇幅相當,而且有女強男弱的情況,如「人形軟件」的天照,「貓語人」系列的方圓。 7. 每次推出新的地區版本都會修改內容。唯簡體字版因內容會被編輯大幅修改,因此曾在 facebook 上公開宣稱不鼓勵港台兩地讀者購買,也不會宣傳。 影評曾於「都市日報」撰寫影評,其不劇透、不花巧、不賣弄理論卻一針見血挖出深度的風格廣受歡迎。港產片「狂舞派」和「點對點」的首篇影評均出自其手。為「星際啟示錄」寫的影評集科學介紹和詳細故事分析於一身,長達五千字,被譽為觀賞本片必讀的一篇。熱心推廣港產片和小眾電影,並為相關電影掛名推薦。hashtag 為「肢解電影」。 每年選出「年度之選」:「少年PI的奇幻漂流」(2013)和「引力邊緣」(2014)。2015年從缺。 逸聞
相關研究
資料來源
參考資料外部連結Information related to 譚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