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蘭部賀蘭部,又稱賀賴部,中心氏族稱為「賀蘭氏」或「賀賴氏」,中國古代部族,原居於賀蘭山下,出自匈奴,為鮮卑部落之一。在拓跋部興起時,與拓跋部有姻親關係,成為重要貴族。賀蘭部的後代,形成薛延陀與契丹部落。之後一部份逐漸漢化,融入漢族與回族中。賀蘭姓、賀賴姓、賀姓、賴姓的先祖,可能出自這個部族。 現代研究將賀蘭部與匈奴攣鞮氏、薛延陀部與哈拉吉人等連結起來,認為他們可能分支自原始突厥人,為突厥人的一支。 歷史賀蘭部的早期記載很少,古代認為源自匈奴,是鮮卑部落之一。其歷史可以上追到匈奴帝國之前,文字記錄直到魏晉南北朝時才出現在古漢語文獻中。 隨著南匈奴進入金城塞內居住的部落,即匈奴十九部,其中有賀賴部[1]。在北魏時,記載賀蘭部與拓跋部結盟,與拓跋部通婚,為其重要盟友。胡三省認為,賀賴部與賀蘭部是譯音不同形成,居住在塞外的被稱為賀蘭部,內遷到中原居住的則稱賀賴部[2]。 在北魏至隋唐之際,賀蘭部為北朝重要貴族。 名稱及起源據《元和郡縣圖志》,在北方游牧族語言中,「賀蘭」原義為駁馬,即混有不同毛色的馬[3][4]。賀蘭部出自鮮卑,曾居賀蘭山下[5][6][7],賀蘭部祖居之地即现今阿拉善盟。 據《文獻通考》,突厥語稱駁馬為「曷剌」,因此駁馬國又稱曷剌國[8]。也有突厥語稱馬為賀蘭的記載[9]。學者伯希和與 L. Hambis 等人,解讀古突厥語中的 ala 或 alagchin 為毛有雜色的馬,並將古漢語典籍中的曷剌、阿剌與賀蘭等字,對應到同一個古突厥語。在古突厥碑文中,曾記載一個名稱叫葛邏枝(Geluozhi[ya])或葛邏牙的部落,其塔木加為,字根為古突厥文的ala [10]。俄國學者尤里·阿列克谢耶维奇·祖耶夫将这個部落對應到《新唐書》的駁馬國,又稱為遏羅支。他認為曷剌、賀賴與賀蘭皆是同一個突厥名稱的不同漢譯。 中華人民共和國内蒙古大学蒙古学学院研究员包文胜認為,賀蘭部為駁馬國的分支,原居於貝加爾湖一帶,在匈奴帝國時期,駁馬國的一支游牧至賀蘭山脈居住,成為賀蘭山脈得名的原因。學者烏拉其圖認為,匈奴帝國單于的姓氏攣鞮氏,可以追源到賀蘭部的先祖。 語言學者伯希和、森安孝夫等人,認為賀蘭部可能使用古突厥語。 分支駁馬國《新唐書》曾記載突厥汗國北方有「駁馬國」(拔悉密)。學者森安孝夫等人考證駁馬,即古突厥語的賀蘭。駁馬國為賀蘭部所建國家。 延陀部杜佑《通典》记载薛延陀中的延陀部是匈奴單于贺赖头的后裔,与薛部杂居,因此号称薛延陀[11]。賀賴頭原出自賀蘭部。 大賀部臺灣學者趙振績考證唐代契丹中的大賀氏源自鮮卑賀蘭部[12]。 异说有人认为明代的瓦剌(清朝译称「衛拉特」),皆為賀蘭的音轉。 北魏時的皇室親衛軍「曷剌真」,有人认为其轉寫為harchin(喀喇沁),喀喇沁部可能源自於賀蘭部。 現代研究中華人民共和國學者姚薇元在《北朝胡姓考》中,考證賀賴、賀蘭與賀姓之間的關連,認同賀賴即賀蘭的不同音譯。學者薛宗正在其著作《突厥史》中,認為賀蘭部為突厥人分支。並認為賀蘭部為匈奴單于的後代。 内蒙古大学蒙古学学院研究员包文胜根据《元和郡县志》和《通典》所记贺兰有“驳马”之意为着眼点,利用考古出土的碑铭以及语言学的内容进行考察,指出中古时期“延陀”二字的读音为“j·End·”,贺兰部的全称为ala-yundluγ,即“有驳色马的国”。“贺兰”译自ala-yundluγ的ala,而“延陀”应该音译自ala-yundluγ的yund。中古时期,“j·End·”与“yund”完全一致。经过以上分析,包文胜认为,杜佑把贺兰部和延陀部说成相同部落是可信的[13]。 参考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