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曉清
陶曉清(1946年1月27日—),台灣資深廣播人,作家亮軒(本名馬國光)之妻,音樂人馬世芳之母。她引領1970年代台灣民歌運動,被譽為「台灣民歌之母」。 生長背景陶曉清出生於中國大陸江蘇省蘇州市,民國36年時舉家遷到台灣,父母皆為音樂愛好者,母親彈風琴,父親彈胡琴,外婆喜觀賞紹興戲,外公會唱崑曲。陶曉清兒時的家庭娛樂就是星期天全家人聚在客廳,以真空管收音機聆聽崔小萍的廣播劇。陶曉清從小擅長演講,進入世新大學廣電系就讀,因實習機會進入中國廣播公司,19歲就成為該電台最年輕的主持人。[1] 民歌運動的推手1965年,陶曉清進入中國廣播公司,她於19歲時主持第一個節目《熱門音樂》,於節目中介紹當時的西洋流行音樂。當時台灣正在戒嚴狀態,而大陸文革尚未結束,陶曉清的節目,引進新穎的西方流行歌曲,受到當年青少年所青睞,一時蔚為風潮。 1975年,楊弦在中山堂辦了「現代民謠創作演唱會」,陶曉清嘗試在《熱門音樂》節目播了三首實況,原本擔心於西洋歌時段播放國語歌會遭到聽眾投訴,卻意外收到聽眾來信投稿自己的詞曲,因此陶曉清另闢一個「中西民歌」時段,介紹由青年學子自行創作的歌謠。這些實驗性的歌曲,得到了聽眾的迴響喜愛。 1976年在李雙澤的高呼之下,「唱自己的歌」成為風潮,歌謠創作如雨後春筍般湧現。此時,陶曉清以電台廣播人的身份,聯合了廣播界與藝文界人士,召開「中國現代民歌」演唱會,包含了胡德夫、楊弦、楊祖珺、吳楚楚等民歌運動健將。陶曉清並策劃了「第一屆中國現代民歌之夜」演唱會,與《我們的歌》專輯出版。陶曉清參與其中的民歌運動,逐漸成為1970年代中期後,台灣流行音樂界的發展方向之一。 1979年,中美斷交,台灣國際地位慢慢降低,而青少年們仍沉浸在西式音樂文化之中,「舊上海」式的歌曲,與日本及西洋的翻譯歌,仍是當時主流。在這種氛圍之下,創作屬於「中國人」的歌曲,這種想法慢慢開始萌芽。後來,新格唱片開始舉辦「金韻獎」、海山唱片舉辦「民謠風」比賽,鼓勵學生創作,幫年輕創作者出唱片及安排校園巡迴,從此蔚為風氣。 1988年,陶曉清企劃主持中廣青春網節目,自當年8月15日開播。為全台首次專門以青少年成長為題而規劃的節目。當時培養的許多主持人成為目前廣播界的重要主持人。[1][2] 1992年,陶曉清自中國廣播公司退休,結束廣播生涯,赴加拿大進修心理成長方面的課程,並成為合格心理諮商師。[3] 1993年,創辦「中華音樂人交流協會」,擔任第一屆與第二屆的理事長。[4][2] 2000年,獲頒金曲獎的特別貢獻獎。[5]2017年,獲頒廣播金鐘獎的特別貢獻獎。[6] 資料來源
外部連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