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愛莉斯Typhoon Iris (PAGASA : Toyang) 9月19日的愛莉斯,當時它靠近香港及廣東西部
形成 1976年9月15日 (1976-09-15 ) 消散 1976年9月29日 (1976-09-29 )
最高風速 1分鐘持續 : 150公里/小時(90英里/小時) 最低氣壓 975百帕 (毫巴 );28.79英寸汞柱
死亡 共100人 損失 50萬比索 (菲律賓) 影響地區 菲律賓 、港 澳 、中國大陸 1976年太平洋颱風季 的一部分
颱風愛莉斯 (英語:Typhoon Iris ,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務管理局 :Toyang)是1976年太平洋颱風季 中其中一個熱帶氣旋 ,風暴於9月14日形成,在9月29日消散,維持約兩週。愛莉斯是該年少數在南海 生成的風暴,亦是唯一增強成為颱風 的南海風暴。愛莉斯在菲律賓 西部海面形成後,緩慢地向西北經過南海及增強,在接近華南沿岸 時採取偏西路徑移動,最終經由中國廣東省 西部進入內陸。不過愛莉斯沒有即時消散,而是行走到海南島 周圍並作逆時鐘打圈,之後「回馬槍」返回南海北部,持續幾天後才在巴士海峽 附近消失。愛莉斯是令皇家香港天文台 懸掛該年第二個八號烈風或暴風信號 ,不過對當地的破壞不大,未有明顯災情,在香港 僅導致27人傷;不過它為廣東省西部帶來較明顯的災情,一共有85人死,逾2,700人傷。另外有一艘巴拿馬 貨船在南海海面遇到風暴沉沒,船上28名臺灣 籍船員中僅有13名生還。
氣象歷史
此章節的時間以
東八區 時間(
UTC+8 )為準。
根據薩菲爾-辛普森颶風風力等級的強度繪製的風暴路徑圖图例
热带低气压(≤62 km/h) 热带风暴(63–118 km/h) 一级(119–153 km/h) 二级(154–177 km/h) 三级(178–208 km/h) 四级(209–251 km/h) 五级(≥252 km/h) 未知
一個熱帶低氣壓 於1976年9月15日在菲律賓 以西的南海 海面形成,生成後即以時速大約七公里向西北移動,並向華南沿岸 進發。[ 1] 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務管理局 基於此熱帶低氣壓在菲律賓責任區 內形成,隨即對它進行監測及給予其菲律賓名稱「Toyang」。[ 2] 這個熱帶低氣壓同日開始發展,皇家香港天文台 及美國 聯合颱風警報中心 在同日較後時間皆將它升格成為熱帶風暴 ,其中後者將它命名為愛莉斯,[ 3] 臺灣中央氣象局 同日升為輕度颱風 。[ 4] [ 註 1] 香港天文台在翌日再將愛莉斯升為強烈熱帶風暴 ,當時天文台指出愛莉斯結構組織良好,並會繼續發展。[ 1]
愛莉斯到9月17日進一步增強,美方及香港天文台將其升格成為颱風,中央氣象局則在同日將其升格成為中度颱風 。[ 3] [ 4] [ 1] 愛莉斯在翌日開始轉為西北偏西方向,並加速到時速13公里,抵達華南沿岸,當日早上愛莉斯發展出一個直徑約96公里的風眼 ,不過到中午隨著其繼續增強,風眼迅即縮小一半到直徑約48公里。[ 1] 9月19日愛莉斯抵達中國廣東省 佛山地區 台山縣 以南海面,西向量繼續增加,時速稍降到11公里。[ 1] [ 6] 愛莉斯到9月20日上午在湛江市 一帶登陸 ,其後迅速減弱,美方、香港天文台及中央氣象局在一日內,皆將其從颱風(中度颱風)先後降格為熱帶風暴(輕度颱風)及熱帶低氣壓,在翌日,香港天文台及中央氣象局皆認為愛莉斯在北部灣 上減弱為低壓區 。[ 4] [ 1] 不過,美方及廣東省氣象局仍將愛莉斯定為熱帶低氣壓 ,並受到冷空氣南下影響,低氣壓轉為南行,又在海南島 周圍打圈,更先後兩次登陸、兩次出海,之後「回馬槍」返回南海北部,朝東沙群島 附近海面行進。[ 3] 美方直到9月29日認為愛莉斯已消散,而廣東省氣象局認為它到10月1日才在巴士海峽 附近消失。[ 6]
影響
此章節的時間以
東八區 時間(
UTC+8 )為準。
愛莉斯在菲律賓 全國15間房屋全毀,13戶家庭共48人受風暴影響,經濟損失50萬比索 ,未有傷亡報告。[ 7] 另外,巴拿馬 籍貨船「捷利輪」自臺灣 高雄市 出發往伊朗 途中,於9月17日在東沙群島 附近海面遇上風暴並且觸礁,艙內嚴重進水因而沉沒,儘管其所屬之大來輪船公司 已通知香港代理商派遣直昇機援救,然而未果;船上28名臺籍船員中僅有13名被丹麥 貨船「伊馬·傑森輪」(港譯「伊瑪·積遜號」)救起,後於英屬香港 瑪嘉烈醫院 接受療養,其餘15名(包括船長侯宗堯在內)葬身南海 。[ 1]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英屬香港
皇家香港天文台於部分地區錄得之最高每小時平均風速。
[ 1] 圖例:
代表錄得
強風 代表錄得
烈風 代表錄得
暴風
當地評定巔峰強度分級:颱風(HKO )
當地評定最大持續風速:130公里每小時(36米每秒;70節)(十分鐘)
當地懸掛之最高熱帶氣旋警告信號: 八號東北烈風或暴風信號 / 八號東南烈風或暴風信號
最接近當地時間:1976年9月19日早上8時
最接近當地位置:天文台總部之西南偏南約150公里
皇家香港天文台 在09月15日晚上11時15分懸掛一號戒備信號 ,到9月17日晚上10時45分改掛三號強風信號 。[ 1] [ 15] 愛莉斯持續增強及靠近華南地區 ,境內風力逐漸加強,天文台在9月18日下午9時15分改掛八號東北烈風或暴風信號,再在在9月19日上午6時10分改掛八號東南烈風或暴風信號。[ 1] [ 16] [ 17] 隨著愛莉斯登陸 中國廣東省 西部及減弱,天文台到同日下午5時半改掛三號信號,9日20日早上7時45分除下所有信號。[ 1] [ 18]
因應愛莉斯迫近香港,同年8月發生秀茂坪山泥傾瀉意外 的秀茂坪邨 ,再有部分第9座及第15座的居民撤離,另外鄰近斜坡的石硤尾邨 第29座也有少數居民選擇搬到親友家中暫住。[ 19] 另外,除了大部分水上交通、山頂纜車 及少數巴士路線停頓之外,陸上交通仍維持服務,機場 方面共有17班航機取消及34班延誤,不少商戶也休息,街上行人甚少。[ 20] 愛莉斯對香港影響輕微,僅導致27人被風吹倒的玻璃碎片所傷,除此之外,當局收到21宗棚架 及招牌倒塌報告,近500人疏散到臨時防風庇護站。[ 1] 沙田 鴨寮坑村發生水災,並有泥石湧入村,水深超過一米,廿多戶村民需要疏散;[ 21] 觀塘 茜草灣 及茶果嶺 共18戶居民,因所住木屋被毀同樣需要疏散。[ 22]
中國大陸
當地評定巔峰強度分級:颱風(CMA )
當地評定最大持續風速:35米每秒(68節;130公里每小時)(二分鐘)
當地評定中心最低氣壓:975百帕斯卡(28.79英寸汞柱)
據中國大陸 廣東省 氣象台紀錄,該年「第十九號颱風」(7619號颱風,指愛莉斯)於9月20日早上約9時左右在湛江市 沿海登陸 ,登陸時風力達十一級。[ 6] 登陸後的颱風穿過雷州半島 繼續西行,進入北部灣 ,不過未如皇家香港天文台 及臺灣 交通部中央氣象局 所說在那裡消散,而是以熱帶低氣壓 的強度在海南島 周圍打圈,更先後兩次登陸、兩次出海,此低氣壓直到10月1日才在巴士海峽 附近消失。[ 6] 受颱風影響,廣東省大部分地區及海南島吹六至八級風,颱風經過的雷州半島一帶,吹十至十二級風;同時那些地方普遍降下暴雨到大暴雨,其中廿個縣市更下特大暴雨,西南部化州縣 錄得最大雨量826毫米,日雨量亦有545毫米。[ 6]
颱風同時與冷空氣匯聚,形成大範圍暴雨,為廣東省西部帶來較明顯的災情,其中鑒江 、羅江 、漠陽江 、九洲江 及新興江 出現歷年來罕見大洪水,高州縣 、化州縣、茂名市 等地,水深達到兩至三米。[ 23] 其中茂名市有多達35萬人被洪水包圍,受淹的稻田達7.07萬公頃;當地石油廠設備受浸而嚴重損壞,並停產超過一週。[ 24] [ 25] 湛江、肇慶 、佛山 、海南島等地,有33萬間房屋被毀,33.47萬公頃農田受淹,並有80人死、2,705人傷。[ 6] 其中湛江市 受浸魚塘1,600公頃、毀壞水庫魚柵176宗、損失魚產量2,675公噸。[ 23] 廣西壯族自治區 東南部,逾8,000間房屋被毀,晚稻、甘蔗等農產品受淹兩萬公頃,並有五人死、65人傷。[ 6]
台灣
當地評定巔峰強度分級:中度台风(CWB )
當地評定最大持續風速:35米每秒(68節;130公里每小時)(十分鐘)
當地發布之颱風警報:海上颱風警報
熱帶氣旋警告使用記錄
臺灣
參見
註釋
參考資料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Meteorological Results: 1976 (PDF) (报告). Hong Kong Royal Observatory. 1977 [2020-09-20 ] .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20-09-06).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Padua, Michael V. PAGASA Tropical Cyclone Names 1963–1988 (TXT) (报告). Typhoon 2000. 2008-11-06 [2017-05-30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5-09-05).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3.0 3.1 3.2 Joint Typhoon Warning Center; Naval Pacific Meteorology and Oceanography Center. Annual Tropical Cyclone Report: 1976 (PDF) (报告). United States Navy, United States Air Force. 1977 [2020-09-20 ] .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12-06-19).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4.0 4.1 4.2 民國六十五年北太平洋西部颱風概述 (PDF) . 交通部中央氣象局. [2020-09-20 ] .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20-09-19).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Christopher W Landsea; Hurricane Research Division. Subject: D4) What does "maximum sustained wind" mean? How does it relate to gusts in tropical cyclones?. 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 .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s Atlantic Oceanographic and Meteorological Laboratory. April 26, 2004 [2020-07-25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09-05-19).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6.0 6.1 6.2 6.3 6.4 6.5 6.6 毛耀順、江彥文. 中國氣象災害大典.綜合卷. 北京: 氣象出版社. 2008年09月. ISBN 9787502945886 (中文(简体)) .
^ Destructive Typhoons 1970-2003 . National Disaster Coordinating Council. 2004-11-09 [2020-08-08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04-11-09).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巴拿馬貨船遇事 十四人死亡失蹤. 大公報. 1976-09-20: 4.
^ 香港一週大事. 華僑日報. 1976-09-26: 9.
^ 捷利輪東沙觸礁 28名船員棄船船公司通知香港代理商營救 迄夜尚無進一步消息. 聯合報. 1976-09-19.
^ 捷利輪東沙遇難 十四名船員獲救丹麥輪撈起三具屍體 台港菲機艦均往救援. 聯合報. 1976-09-20.
^ 捷利輪生還船員 12人已漸復原. 聯合報. 1976-09-22.
^ 「捷利輪」海難 搜救行動結束11船員下落不明. 聯合報. 1976-09-24.
^ 捷利貨輪怒海遇難13船員獲救返國 船長侯宗堯等八人下落不明 虎鯊腹中發現葉大瑞遺體遺物. 聯合報. 1976-09-24.
^ 愛莉斯蓮步慢移 三號風球仍高懸 明日最接近本港. 工商晚報. 1976-09-18: 1.
^ 颱風午後將迫近本港. 大公報. 1976-09-19: 5.
^ 八號風球仍懸掛. 工商晚報. 1976-09-19: 1.
^ 颱風已西去 水陸交通恢復正常. 大公報. 1976-09-20: 4.
^ 秀茂坪居民再疏散 石硤尾數戶亦暫避. 大公報. 1976-09-19: 5.
^ 海陸交通局部癱瘓. 工商日報. 1976-09-19: 1.
^ 沙田鴨寮坑村泥石山洪湧入村 數百人續受水災泥患威脅. 大公報. 1976-09-20: 4.
^ 茜草灣及茶果嶺 十多戶木屋毀於風. 大公報. 1976-09-20: 4.
^ 23.0 23.1 江彥文. 中國氣象災害大典.廣東卷. 中國北京: 氣象出版社. 2006年06月. ISBN 750294155X (中文(简体)) .
^ 茂名油廠抗擊颱風 上下一心堅持生產. 大公報. 1976-09-24: 1.
^ 颱風吹襲豪雨成災 粵南茂名縣石油廠 設備浸毀停產逾週. 工商日報. 1976-09-27: 2.
外部連結
官方機構 熱帶氣旋分級 熱帶氣旋警告信號
颱風天氣現象術語 熱帶氣旋影響下 可能發出之警告信號 熱帶氣旋紀錄
20世紀
1900年代 1910年代 1920年代 1930年代 1940年代 1950年代 1960年代 1970年代 1980年代 1990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