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to:

 

齊泰

齐泰
大明兵部尚书
族裔汉族
原名齐德
字號字尚礼,别号南塘
諡號忠敬(清乾隆間追諡)
出生不详
直隸溧水縣
逝世洪武三十五年(1402年)
应天府
親屬叔父:齐时永、齐阳彦
堂兄弟:齐敬宗
出身
  • 洪武十七年甲子科應天鄉試第一名舉人
  • 洪武二十一年戊辰科进士出身

齊泰(14世纪?—1402年),本名,獲明太祖賜名,字尚礼,号南塘直隸溧水縣(今江蘇省南京市溧水區)人,明初政治人物。

齊泰为洪武甲子解元,戊辰进士,历任礼、兵二部主事、兵部郎中、左侍郎。明太祖临终时,齐泰被招去接受顾命。建文帝即位后,晋升兵部尚书,与黄子澄建議削藩。结果引发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夺得帝位后,将齊泰逮捕并处死。乾隆年間,高宗為建文諸臣平反,齊泰追諡忠敬[1]

生平

早年

齊德為洪武十七年(1384年)甲子科應天鄉試解元,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進士[2][3]。歷任礼部、兵部的主事。皇宫三大殿的谨身殿被雷击中,明太祖去郊外的祖庙进行祭拜,选择朝中为官九年并且没有过错的官员陪同祭祀,齐泰獲選,明太祖赐名为“泰”[4]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齊泰從兵部郎中升為左侍郎。太祖曾經向齊泰問邊將姓名,齊泰能一一道出,没有缺漏。太祖又問齊泰關於諸圖籍的事,齊泰從衣袖中拿出手冊進呈,“簡要詳密”,太祖很欣賞他[5]

建议削藩

皇太孫朱允炆向來器重齊泰。明太祖临终时,齐泰被招去接受顾命,辅佐皇太孙朱允炆[6]。朱允炆即位後,便任命他與黃子澄同參國政,不久便升他為兵部尚書。当时明太祖遗诏诸王都要待在自己的封地,不要前去南京奔丧,各藩王所在的王国无论官吏还是平民都要听朝廷的节制。诸王听了之后都说齐泰在矫诏,离间皇族骨肉亲情,都非常不高兴。之前,建文帝为皇太孙之时,诸王大多都享受很多特权,个个手拥重兵,时间长了必为朝廷的心腹之患。于是建文帝登基之后与齐泰他们秘密谋划削藩[7]

削藩伊始,齐泰打算首先向燕王朱棣动手。建文帝召齐泰说:“如今想要削去燕王,可是燕王向来善于用兵,北方士卒又十分悍勇,这可怎么办呢?”齐泰说:“如今北方边境有强敌窥测,我们以防卫边境为名,派兵将戍守开平,把燕王的护卫兵全都调到塞外,削去他的羽翼,就能慢慢削平他了。”建文帝听从了齐泰的建议[8]。但黄子澄有不同意见,認為:「周王齊王湘王代王岷王等諸王,在先帝在位時,做了很多违法的事情,削除他们是名正言顺。现在要向诸王问罪,最好先是周王。周王是燕王的同母弟,削除周王是剪除燕王的手足。」[9]

靖难之役

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燕王朱棣舉兵叛亂,指稱齊泰和黃子澄為奸臣。事情传到应天,齐泰奏请将燕王从宗室谱籍中削除,声明其罪状并派兵征讨。有人责难齐泰,齐泰则说:“将他们明示为贼,就可以将敌人击败。”于是朝廷决定讨伐燕王,布告天下。当时明太祖的功臣留下来的很少,建文帝便授长兴侯耿炳文为大将军,率军分道北伐,到真定为燕军所败。黄子澄推荐曹国公李景隆代替耿炳文统率军队,齐泰极言不可。黄子澄不听,最终还是命李景隆率军。当时,建文帝将五十万军队全部交给李景隆,并称短时间内便可灭燕。朱棣因此大喜道:“昔日汉高祖只能统兵十万。李景隆有什么才能,其部众正好可以为我所用。”这年冬天,李景隆果然战败,建文帝脸露惧色。朱棣乘勢上書朝廷,大力批評齊泰和黃子澄,惠帝便在建文元年冬天免去二人官職,但仍暗中與二人議事。李景隆致书朱棣,称二人已被免职,可以罢兵,朱棣不理。建文二年十二月,盛庸在东昌大破燕军后,惠帝在建文三年正月恢复了黄、齐二人的官职,可是在三月盛庸在夹河战败后又再次免去二人官职。朱棣对此表示:“这是缓兵之计。”进攻更加紧迫[10]

在开始商议削藩时,建文帝采纳齐泰、黄子澄之言,说以天下遏制一方十分容易。在屡次失败后,便开始后悔,因此进退失措。建文四年(1402年),燕軍逐漸逼近南京,惠帝謀求與朱棣談和,便把齊泰和黃子澄贬謫到外地,仍密令二人募兵。南京失陷前不久,惠帝召齊泰回京,可是齊泰到達前京城已失守,齊泰便打算到外地繼續反抗朱棣。齊泰把自己的白馬塗上墨汁,但白馬走了一段路程後因出汗而墨汁褪色,被人認出,因而被捕。齊泰被押回京城,與黃子澄方孝孺等不屈而死,妻女備受凌虐。齐泰的堂兄弟齐敬宗等都被牵连而死,其叔叔齐时永齐阳彦等则被贬戍边。其子刚刚六岁,被免死发配,明仁宗时被赦回京[11][12]

参考文献

  1. ^ 欽定勝朝殉節諸臣錄》(卷12):「齊泰謀參密議,志削强藩,佐主雖疎,致身無愧,諡忠敬。」
  2. ^ 国朝献徵录》(卷38):“齊泰,溧水人,初名德。洪武二十年鄉貢,明年舉進士,歷禮兵部主事。……賜名泰。”
  3. ^ 彝山堂別集》(卷50):“齊泰,應天溧水人,洪武戊辰進士。三十一年任。建文四年死難。”
  4. ^ 明史》(卷141):“齐泰,溧水人。初名德。洪武十七年,举应天乡试第一。明年成进士。历礼、兵二部主事。雷震谨身殿,太祖祷郊庙,择历官九年无过者陪祀,德与焉,赐名泰。”
  5. ^ 明史》(卷141):“二十八年,以兵部郎中擢左侍郎。太祖嘗問邊將姓名,泰歷數無遺。又問諸圖籍,出袖中手冊以進,簡要詳密,大奇之。”
  6. ^ 国朝献徵录》(卷38):“是年闰五月,受顾命,辅皇太孙。”
  7. ^ 《明史》(卷141):“皇太孙素重泰。及即位,命与黄子澄同参国政。寻进尚书。时遗诏诸王临国中,毋奔丧,王国吏民听朝廷节制。诸王谓泰矫皇考诏,间骨肉,皆不悦。先是,帝为太孙时,诸王多尊属,拥重兵,患之。至是因密议削藩。”
  8. ^ 明史纪事本末》(卷16):“复召齐泰问曰:“今欲图燕,燕王素善用兵,北卒又劲,奈何?”泰对曰:“今北边有寇警,以防边为名,遣将戍开平,悉调燕藩护卫兵出塞,去其羽翼,乃可图也。”从之。”
  9. ^ 明史》(卷141):“(黄子澄)退而与泰谋,泰欲先图燕。子澄曰:“不然,周、齐、湘、代、岷诸王,在先帝时,尚多不法,削之有名。今欲问罪,宜先周。周王,燕之母弟,削周是剪燕手足也。”谋定,明日入白帝。”
  10. ^ 明史》(卷141):“建文元年,周、代、湘、齊、岷五王相繼以罪廢。七月,燕王舉兵反,師名「靖難」。指泰、子澄為奸臣。事聞,泰請削燕屬籍,聲罪致討。或難之,泰曰:「明其為賊,敵乃可克。」遂定議伐燕,布告天下。時太祖功臣存者甚少,乃拜長興侯耿炳文為大將軍,帥師分道北伐,至真定為燕所敗。子澄薦曹國公李景隆代將,泰極言不可。子澄不聽,卒命景隆將。當是時,帝舉五十萬兵畀景隆,謂燕可旦夕滅。燕王顧大喜曰:「昔漢高止能將十萬,景隆何才,其眾適足為吾資也!」是冬,景隆果敗。帝有懼色,會燕王上書極詆泰、子澄。帝乃解二人任以謝燕,而陰留之京師,仍參密議。景隆遺燕王書,言二人已竄,可息兵。燕王不聽。明年,盛庸捷東昌,帝告廟,命二人任職如故。及夾河之敗,復解二人官求罷兵,燕王曰:「此緩我也。」進益急。”
  11. ^ 明史》(卷141):“始削藩議起,帝入泰、子澄言,謂以天下制一隅甚易。及屢敗,意中悔,是以進退失據。迨燕兵日逼,復召泰還。未至,京師已不守,泰走外郡謀興復。時購泰急。泰墨白馬走,行稍遠,汗出墨脫。或曰:「此齊尚書馬也。」遂被執赴京,同子澄、方孝孺不屈死。泰從兄弟敬宗等皆坐死,叔時永、陽彥等謫戍。子甫六歲,免死給配,仁宗時赦還。”
  12. ^ 奉天刑賞錄》(教坊錄):“永樂十一年正月十一日,本司鄧誠等于右順門里口奏,有奸惡齊泰的姐並兩個外甥媳婦,又有黃子澄妹四個婦人,每一日一夜,二十條漢子守著,年小的都懷有身孕,除夕生了小龜子,又有一個三歲的女兒。奉欽(旨):‘小的長到大,便是搖錢樹兒。’”

延伸阅读

[在维基数据]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國朝獻徵錄·卷之三十八》,出自焦竑國朝獻徵錄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明史卷一百四十一》,出自《明史

相關條目

Kembali kehalaman sebelumny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