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to:

 

五比丘

{{subst:Uw-blank1}}
 感谢参与維基百科。閣下最近或許無意中移除了維基百科的內容、模板或其他資料。當閣下認為需要刪掉某些內容時,請妥善利用編輯摘要說明理由。而當閣下移除一些或會引起爭議的內容前,請先至討論頁展開討論。目前被閣下移去之內容已經恢复,請於繼續編輯前参看歡迎頁面以了解更多關於貢獻維基百科的事宜。如閣下仍需進行測試,請使用沙盒。祝好!

比丘梵文:pañca bhiksavah,巴利文:pañca-vaggiyā bhikkhū),又作五佛子五弟子,為佛陀最初度的五個弟子。

太子悉達多出家時,父親淨飯王從王族姻親中選出憍陳如跋提摩訶男阿說示及跋波等五人,前去侍奉他,此五人隨太子共修六年後,因見到悉達多飲用牧羊女所供養乳粥,以為太子失去修行之心,遂離起太子往鹿野苑苦行林。世尊成道後,因念及五比丘,來到鹿野苑要對五比丘宣說法,為說四聖諦、八正道、布施、持戒、生天等法,憍陳如等人聞得此法,相續證得阿羅漢果[1]

歷史

太子悉達多出家時,父親淨飯王從王族中選出憍陳如等五人,前去侍奉他。在太子出生後一星期,根據印度古老的傳統習慣,在命名大典中請來滿腹經論的婆羅門為太子預言,其中八人最為著名。他們七人都預言太子將成為轉輪聖王或佛陀,只有最年輕的婆羅門憍陳如注意到嬰兒前額的頭髮向右曲卷,預言太子將出家成佛。而其餘四位則是星相家之子。[2]

他們跟隨悉達多一同苦修,後來見到悉達多飲用牧羊女輸伽陀(sujātā)供養的牛乳,認為悉達多已放棄修行,於是跟他分道揚鑣,前往鹿野苑繼續苦修。

當悉達多悟道時,他前往鹿野苑,教導五比丘,他們於是成為僧團最初的成員。[3]

成員

五比丘成員的名字,有許多不同記載。

巴利律藏與經藏記載:

  • Aññāta-Kondañña(阿若-憍陳如)
  • Bhaddiya(跋堤)
  • Mahānāma(摩訶男)
  • Vappa(跋波)
  • Assaji(阿說示)[4]

漢譯各經論的翻譯記載不一,其中與巴利經律相若的有:

  • 《佛本行集经》:憍陈如、跋提梨迦、摩诃那摩、波沙菠、阿奢逾时。  
  • 《过去、现在因果经》:憍陈如、跋陀罗阇、摩诃那摩、跋波、阿舍婆阇。 
  • 《四分律》:憍陳如、婆提、摩诃摩男、婆敷、阿濕鼻。      
  • 智顗《法华文句》、玄奘譯《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憍陈如、跋提、摩诃男、婆敷、頞鞞。
  • 《最胜王经》:阿若憍陳如、婆帝利迦、摩诃那摩、波湿波、阿说恃多阿鞞
  • 《无量寿经》:了本际、仁賢、大号、正语、正愿。(均為意譯)

整理各經典的說法,歸納為:


上座部佛教

佛教大綱英语Outline of Buddhism 佛教主題
  • 阿若-憍陳如巴利文:Aññāta-Kondañña,梵文:Ajñāta Kaundinya,意譯:初解-火器):或譯拘邻、憍邻如、阿若憍陈如。
  • 跋提(巴利文:Bhaddiya,梵文:Bhadrika,意譯:小賢):或譯跋陀罗、跋提梨迦、婆提、婆帝利迦。
  • 摩訶男(巴利文:Mahānāma,梵文:Mahānāman,意譯:大名):或譯拘利、摩男拘利、摩诃那摩、摩诃摩男、俱利、俱利太子。
  • 跋波(巴利文:Vappa,梵文:Vāspa,意譯:播種):或譯波沙菠、婆敷、波湿波。
  • 阿說示(巴利文:Assaji,梵文:Aśvajit,意譯:馬勝):或譯阿濕婆、阿湿波誓、阿奢逾时、阿说恃多阿鞞、頞陛、頞鞞。

另外,與巴利經律差異較大的漢譯經論有:

  • 《長阿含經》〈中本起经〉:拘邻、拔提、摩男拘利、十力迦葉、頞陛。    
  • 《佛所行赞》:憍邻如、跋陀罗、十力迦葉、波澀波、阿濕波誓。
  • 智顗《法華玄義》:頞鞞、跋提、俱利、釋摩男、十力迦葉     

五比丘的事跡

喬達摩成後兩個月,在七月間的月圓月,到鹿野苑要對五比丘宣說法。五位苦行僧老遠見佛陀過來時,商量不應對他行禮。但當佛陀越走越近時,威儀令五比丘陸續向前接待佛陀。當他們稱呼佛陀為同修(avuso)。佛陀對他們說不要直呼如來姓名或稱他為同修者。佛陀對五比丘闡詮四聖諦法的《轉法輪經》(巴利文:Dhammacakkappavattana Sutta)。[5]那時,當三個比丘出去化緣時,佛陀指導兩個人,六個人共同食用那三人化緣回來的飯食;當兩個苦行僧出去化緣時,佛陀就指導三個,六人又一齊食用由兩人要回來的食物。[6]年紀最大的憍陳如聽了此經,即證得斯陀含果,之後其餘四位也證得須陀桓果。在五天后,佛陀接著對五比丘說《無我相經》(巴利文:Anattalakkhaṇa Sutta),五位比丘前後相續都證阿羅漢果

舍利弗就是在王舍城的大街上遇見五比丘中的阿說示尊者,要求阿說示尊者說法,阿說示尊者即說四句偈,當舍利弗聽到第一句偈時,即證得須陀桓果。

五比丘的重要

  • 五比丘是佛陀成佛後說法的首群對象。
  • 佛陀所說的第一部經《轉法輪經》及《無我相經》都是對五比丘說。
  • 當佛陀證果後,五比丘初見佛陀是持不信任態度的,後因見佛陀威儀而改觀念,為佛陀接過衣缽及準備座位。[7]
  • 五比丘建立了佛教的首支僧團,從此起二皈依改為三皈依。
  • 從佛陀要五個人輪流去化緣來維持生活,當時的行者是漸悟,說第一部《轉法輪經》時,一人証斯陀含(二果),其餘四人証須陀桓(初果),即到說《無我相經》後,五比丘才證阿羅漢果

註釋

  1. ^ 蕭式球 譯. 中部.二十六.尋求聖法經. 靜慮林. [2023-11-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25). 
  2. ^ 巴利律藏大品。
  3. ^ 中部尋求聖法經。
  4. ^ 巴利律藏大品6.五比丘說。
  5. ^ 中部尋求聖法經及律藏大品6五比丘說。「五比丘從遠處見到世尊的前來,見到後,互相談論:『同修,這位喬達摩來了,他真是奢華,放棄精勤修行,過富貴的生活。我們不應對他禮敬,不應起座迎接他,不應接他的衣缽。應設一個座位,若他喜歡就坐下吧。』」世尊越來越趨近五比丘,五比丘也越不按他們所談論的做法來做,有人前來接過世尊的衣缽,有人準備座位,有人準備洗腳水,有人準備了腳櫈,有人準備了叠腳枱。世尊坐在已準備了的座位上,坐後下,他們為世尊洗腳。他們對世尊還是稱呼同修。這樣說了後,世尊對五比丘這樣說:“比丘們,不要稱如來為同修,如來是阿羅漢‧正等正覺。比丘們,留心聽,我已證不死法,我要對你們說法,依據這樣的方式修習,不久就能親證這法。你們是善人家的兒子從有家到無家,出家為在現生證無上梵行,以特別知識親見這法,住在最高的證悟中。” 這樣說了後,五比丘對世尊這樣說:“同修喬達摩,你修習那麼多姿勢,修習那麼多方法,修習那麼多苦行,也不能證得過人法,不能證得聖者的任何知見。你現在真是奢華,放棄精勤修行,過富貴的生活,你又怎能得到聖者的知見?” 這樣說了後,世尊對五比丘這樣說:“比丘們,如來沒有奢華,沒放棄精勤修行,沒過富貴的生活,世尊即如來‧阿羅漢‧正等正覺。;比丘們,留心聽,我已證不死法,我要對你們說法,依據這樣的方式修習,不久就能親證這法。你們是善人家的兒子從有家到無家,出家為在現生證無上梵行,以特別知識親見這法,住在最高的證悟中。”
  6. ^ 巴利律藏大品6五比丘說
  7. ^ " Addasaṃsu kho pañcavaggiyā bhikkhū bhagavantaṃ dūratova āgacchantaṃ; disvāna aññamaññaṃ katikaṃ saṇṭhapesuṃ – ‘‘ayaṃ,āvuso,samaṇo gotamo āgacchati,bāhulliko padhānavibbhanto āvatto bāhullāya. So neva abhivādetabbo,na paccuṭṭhātabbo,nāssa pattacīvaraṃ paṭiggahetabbaṃ; api ca kho āsanaṃ ṭhapetabbaṃ,sace so ākaṅkhissati nisīdissatī’’ti. Yathā yathā kho bhagavā pañcavaggiye bhikkhū upasaṅkamati,tathā tathā pañcavaggiyā bhikkhū nāsakkhiṃsu sakāya katikāya saṇṭhātuṃ . Asaṇṭhahantā bhagavantaṃ paccuggantvā eko bhagavato pattacīvaraṃ paṭiggahesi,eko āsanaṃ paññapesi,eko pādodakaṃ,eko pādapīṭhaṃ,eko pādakaṭhalikaṃ upanikkhipi. Nisīdi bhagavā paññatte āsane; nisajja kho bhagavā pāde pakkhālesi."緬甸第六結集律藏大品。
Kembali kehalaman sebelumny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