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離
出離(巴利語:Nekkhamma;梵語:नैष्काम्य,羅馬化:Naiṣkāmya、梵語:नैष्क्रम्य,羅馬化:Naiṣkramya),又稱捨離、捨世、離等,佛教術語,意為對欲樂的棄絕,不為塵垢所染。為南傳佛教十波羅密之一,亦是八正道中正念的一種方式。[1]
概論出離波羅密為南傳菩薩道六波羅密之一,在北傳中不列入六度(六波羅密)。 在南傳佛教菩薩道教法中,在瞭解了世間生命的不圓滿以及學習四聖諦、八正道以後,會產生對世間欲樂的棄絕之心(出離心),進而离家之依赖、离人群之愦闹、离欲之诱惑[1]。佛教認為,欲樂短暫而不實,執著不放則是苦的緣起,因此若要滅苦得樂,需要出離欲樂。[2] 出離為歸屬於八圣道分(八正道)中正念的一種修行方式,對治執著和五欲,去除邪見,清淨意業。 分類出離針對以下四種[3]:
《清净道论》中也举出三种[4]:
小乘和大乘的出離心的分別小乘修出離心主要是想離開三界六道,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而求自我解脫。 大乘修出離心是要離開三界六道的束縛,大乘有菩提心的學處,所以不會是依自我解脫生出離心;是依菩提心,為利一切眾生願成佛,而我必須成佛來利益一切眾生,這樣的大乘出離心。[5] [6] 註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