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館本線
函館本線(日语:函館本線/はこだてほんせん Hakodate honsen */?)是一條由北海道函館市的函館站起途經長萬部站、小樽站、札幌站連結旭川市的旭川站,屬於北海道旅客鐵道(JR北海道)的鐵路線(幹線)。 概要此線包含北海道歷史最長久的鐵路通車路段,一直以来都擔當北海道與本州聯絡的鐵路運輸骨幹。若包括支線(別線)則總營業距離長達458.4公里,是北海道最長的鐵路[注釋 1];函館站至長萬部站間、長萬部站至小樽站間、小樽站至札幌站至旭川站間,各段的路線特色都有所不同。但現在已沒有由函館站直達旭川站全線運行的列車;現時除了長萬部站至小樽站間以外,全線仍然擔任道內主要幹線的使命。 函館站至長萬部站間連結函館市與札幌市,有特急列車與本州開抵的貨物列車(JR貨物負責運行)的主要路線。現在這些優等、貨物列車在長萬部站以後會途經室蘭本線與千歲線。 另一方面,長萬部站至小樽站間則本地線化。長萬部站起途經室蘭本線、千歲線前往札幌方向的接續路線通稱為「海線」,與之相對的函館本線該路段則稱為「山線」 ,不過「山線」的通稱很久以前已經存在。曾經長萬部站至小樽站至札幌站間較多優特列車採用山線往來,到昭和40年代為止甚至聚集蒸汽機關車C62型蒸汽機車重連牽引急行列車運行。但是此線到小樽站以前都是單線,除此以外連續的陡峭坡度、急彎曲線的線型都對提速不利。與之相對,途經海線雖然要多繞30公里以上[注釋 2],然而由於線形較好,所要時間也較容易縮短,沿線人口也受惠較多。特急列車自從登場以來,已經漸漸將函館站至札幌站間的主要途經路線移到海線,1986年(昭和61年)11月1日起定期的優等列車自山線退出,之後只在有珠山噴火以及海線出現故障時繞道,以及部分旅遊季節的臨時列車以優等列車方式進入山線。 小樽站至旭川站之間已經電氣化(當中,小樽站至瀧川站間更是日本國鐵在道內首先電氣化的路段),連結札幌市與旭川市兩座都市的特急列車,有着道內最多的運行班次,越過旭川後接續至網走市和稚內市等,是JR北海道的最重要路段。同時位於札幌都市圈,小樽站至岩見澤站間較多近距離乘客,包括較多快速和普通列車運行,也是IC乘車卡「Kitaca」的使用範圍。 路線資料※詳細路線圖請參考:函館本線RDT 路段北海道旅客鐵道的支社管轄方面,函館站-熱郛站間由函館支社管轄(包括砂原支線)、目名站-瀧川站間由本社鐵道事業本部管轄、江部乙站-旭川站間由旭川支社管轄。 設施
歷史函館本線是北海道鐵路運輸的發源路線,最早的歷史可以回溯到1880年時,由官營幌內鐵道首度修築,起訖為手宮(位於小樽市境內,已廢站)- 札幌之間,1882年時延長至三笠市境內的幌內。由于经营不善1889年北海道炭礦鐵道接收了官營幌内鐵道的路線經營權,1892年将路线延申至空知太 (位于今砂川 - 泷川之间)。另外旭川 - 空知太之間最初由北海道官設鐵道建造,於1898年開通。之後北海道鐵道(此處指初代北海道鐵道與日後修築千歲線的第二代北海道鐵道並非同一家公司),開始鋪設函館 - 南小樽鐵路,并自1902年開始陸續通車。 1905年4月1日北海道官設鐵道編入遞信省鐵道作業局 (國有鐵道),同年8月1日函館 - 旭川全線通車。1906年《鐵道國有法》頒行,北海道炭礦鐵道的小樽站(初代)-空知太站間國有化,1907年日本政府收購北海道鐵道,而成為國有鐵道線的一部份,函館 - 旭川全線國有化。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為了強化物資的輸送能力,特別針對大沼 - 渡島砂原 - 森幾個車站之間因為駒岳(駒ヶ岳)的阻礙而過大的縱向坡度,而特別在本線之外修築了一條繞路的支線。在路線修築當時同區間之內存在的渡島海岸鐵道(森 - 砂原)與大沼電鐵(新銚子口 - 鹿部)兩條私鐵路線,則在此路線建設的同時被官方收購、廢線。 與本州上的鐵道路線主要是以英國鐵路系統作為參考的作法不同,北海道地區的鐵路建設主要是參考美式設計,並輸入不少美式的蒸汽動力車頭。二戰前北海道鐵路透過青函渡輪與稚泊渡輪連接本州、庫頁島,由於小樽地區沒落、室蘭地區工業化崛起,北海道政經中心轉移至札幌,室蘭本線、千歲線線路改良,取代函館本線,1961年北海道最初的特急列車第一代大空號列車便取道室蘭本線、千歲線。之後新開的優等列車都取道室蘭本線、千歲線,到1986年北海號停止運營,長万部 - 札幌間的優等列車全部廢止。 1960年日本國鐵開始實施電氣化計畫,但是函館本線只有小樽 - 旭川在1968~1969年完成進行電氣化。1994年時,函館本線上最後一條盲腸線(只有一端與主要鐵路線相連的支線鐵路)——上砂川支線因為利用的旅客數量過少而被廢線。2016年配合北海道新幹線開通,新函館北斗 - 函館電氣化,並開設函館Liner列車接駁旅客。 年表官營幌內鐵道→北海道炭礦鐵道幌內線手宮站-南小樽站間的歷史參見手宮線,岩見澤站-幌內站間的歷史參見幌內線
北海道官設鐵道上川線
北海道鐵道
渡島海岸鐵道
國有鐵道(官設鐵道)
民營化之後
使用車輛
運行形態優等列車行走於函館本線上的列車如下(不含部分季節性行駛的特殊列車):
不再途經函館本線的優等列車已停駛的優等列車
普通列車函館 - 長萬部本段以函館為中心,有函館 - 長萬部的全區間列車,以及區間列車,越接近函館列車頻率越高,例如:函館 - 新函館北斗每小時約有2~3對列車 (包括優等列車),遠離函館則相反,例如:森 - 長萬部間每小時約有1對列車,僅計算普通列車的話,一日僅有6往復。函館 - 五稜郭間有道南漁火鐵道線列車直通,列車數量較多。 砂原支線一日僅有5班上行列車4班以森站為終點,1班前往長萬部,下行則有7班全部開往函館。藤城支線沒有中途站,每日只有3班往函館普通列車經過,這3班列車不停靠新 函館北斗和仁山。[10] 長萬部 - 小樽本段以小樽為中心,沒有特急列車,所有定期列車均為各停,即使二世谷快車在本區間也停靠所有車站。本段有全區間運行列車,但有一班列車最遠只運行到俱知安,也有只運行小樽 - 余市、然別的區間列車;長萬部方面則從長萬部或蘭越始發終到,區間內小樽 - 倶知安利用最多,每小時大約有1~2班列車,長萬部 - 小樽的全區間列車最少,每日上行僅有3班,下行僅有1班,合計4班。 札幌近郊區間札幌近郊區間為小樽 - 札幌 - 岩見澤區間,札幌為本段中心,但多數列車越過札幌,普通列車主要起訖站包括小樽、星見、手稻 (小樽方向),以及江別、岩見澤 (岩見澤方向)。部分普通列車跨越岩見澤,直抵瀧川、旭川,或經過千歲線與室蘭本線通往千歲、新千歲機場、苫小牧的列車,例如:機場號。本段內札幌 - 手稻、札幌 - 江別1小時5~7班列車,距札幌更遠區間列車較少。 岩見澤 - 旭川過去有普通列車直抵札幌、小樽,現在除了早晚一部分列車外,列車最遠運行到岩見澤,搭乘普通列車往札幌方向大多須在岩見澤換乘。另外多数列车只運行到瀧川,以瀧川為界,瀧川以南普通列車每小時大約有1班列車,瀧川以北普通列車每日僅有8往復。旭川 - 深川之間每日有1對列車與留萌本線直通運轉, 車站列表所有車站都位於北海道內。所有路段都設有車站編號,然而此處不以車站編號順序,而是以函館站起往下行方向記述。車站編號的詳情參見「日本車站編號」。 函館-長萬部所有車站都位於渡島管內。然而,七飯站-大沼站間有下行專用的支線(通稱:藤城線),但沒有設定營業距離,也不設中途站。藤城線是單線非電氣化。
長萬部-小樽此段除小樽站構內交流電化以外全段非電氣化。
小樽-旭川此段為全線複線、交流電氣化。桑園站-札幌站間是三線,往小樽方向的複線與札沼線直通線的單線併設。札幌站-白石站間,往岩見澤方向的複線與千歲線直通線的複線併設,是按方向複複線。
砂原線所有車站都位於渡島管內。全線非電氣化。
藤城線
廢除路段
曾經是旅客車站的信號場
廢站、廢除信號場位於廢除路段上除外。括弧內為營業距離。
過去的接續路線
未來伴隨整備新幹線--北海道新幹線第二期(新函館北斗-札幌)動工,本線函館=札幌區間成為並行在來線。除了小樽-札幌區間因為是札幌都市圈的一部份,以及運行系統需求之故[注釋 12]由JR北海道繼續經營外,函館=小樽預定自JR北海道分離。 函馆-新函馆北斗区间预计将会第三部门化以维持函馆市内通勤和乘搭新干线的需求;新函馆北斗=長萬部區間JR北海道無經營意願,且沿线自治体同意巴士代行,但為了維持本州與北海道貨物列車運行,JR貨物考慮接手,但客運業務可能停止,原本行駛本區間與室蘭本線的優等列車將縮短成只在室蘭本線內行駛。[11]長萬部=小樽間除了余市町乘客較多,其餘路段旅客不足。考慮到維持鐵道將產生巨額赤字,2022年2月,在沿線地方自治體協議後,同意長萬部=余市町區間轉換為巴士行駛,然而余市町=小樽區間受余市町持不同意见[12],但同年3月沿線自治体達成最終協議,確定長萬部=小樽間完全廢線,並開行代行巴士。[13] 整個計畫將在北海道新幹線新函館北斗=札幌區間開業之際 (約2031年)實行。長萬部=小樽間140.2公里廢線,將是1997年10月1日北陸新幹線長野段通車,導致信越本線横川 - 輕井澤廢線後,第二次因為整備新幹線通車,導致的在來線廢線。 注釋
參考資料
延伸閱讀書籍
雜誌
相關條目Information related to 函館本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