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家鄉22°42′31″N 120°38′58″E / 22.7086763°N 120.6494041°E
瑪家鄉(排灣語:Makazayazaya)位於臺灣屏東縣東北方,北臨三地門鄉,東側和北側連霧台鄉,西鄰內埔鄉,西南連萬巒鄉,南接泰武鄉,為臺灣本島面積最小且唯一未滿100平方公里的山地原住民鄉[註 1]。地處中央山脈南段,大武山北側,地勢險阻,起伏甚大,氣候上屬熱帶季風氣候,鄉內居民以臺灣原住民的排灣族為主。鄉境內的三和村為飛地,夾在長治鄉、內埔鄉與鹽埔鄉之間。 歷史瑪家鄉為排灣族瑪卡札亞札亞(Makazayazaya)、馬須利德、娃卡巴(Wakaba)、卡扎給蘭(Kazangiljan)、排灣(Payuan)的居住地,瑪卡札亞札亞在排灣族語中是指「傾斜的山坡地」,意指其部落是居住在溪流坡地上,瑪家在史前時期到日治時期前,一直由Vavulengan大頭目家族分別擔任最高領袖,目前Vavulengan當家長嗣為徐春美(Eleng Vavulengan),目前此家族已記載到十六代,而排灣地區由排灣道旮督(Tjaugadu)家族擔任領導,北葉則由嘉德卡特(Gadegade)家族作為核心領袖。日治時期將部分居民遷居,設置警察駐在所治理一切事務,在1920年的地方改制中劃入高雄州潮州郡。戰後初期將上述五村名字改為瑪家、北葉、涼山、佳義、筏灣(後又正名為排灣),因文獻及口傳歷史都認為大武山(Kavulugan)排灣部落是排灣族的發祥地之一,於是經台灣省政府在1986年4月2日將原定音譯的筏灣村正名為「排灣村」,原定的鄉名為「瑪佳沙」,後於1946年改為瑪家鄉,劃歸高雄縣管轄,1950年改隸屏東縣至今。 人口
根據屏東縣內埔戶政事務所及內政部戶政司統計,2023年底瑪家鄉戶數約2.2千戶,人口約6.7千人[1],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約86人,是屏東縣下轄八個山地鄉中人口密度最高者,在全臺灣所有山地鄉中,人口密度排行第二高(僅次於臺東縣蘭嶼鄉)[2]。鄉內人口最多與最少的村分別是三和村與瑪家村,2023年底兩村人口分別為2,433人與515人[1]。 政治歷任首長
鄉政組織瑪家鄉公所是瑪家鄉最高層級的地方行政機關,在中華民國政府架構中為鄉自治的行政機關,同時負責執行縣政府及中央機關委辦事項。瑪家鄉的自治監督機關為屏東縣政府。鄉長由全體鄉民直接選舉產生,任期為四年,可連選連任一次。瑪家鄉公所並置鄉政會議,為鄉政最高決策機構,在鄉長之下,設有4課3室等7個內部單位[3]。 瑪家鄉民代表會是瑪家鄉的最高民意機關,代表瑪家鄉全體鄉民立法和監察鄉政。鄉民代表由公民直選選出,任期為四年,可連選連任。瑪家鄉民代表會共有7位鄉民代表,分別為第一選區4席鄉民代表、第二選區3席鄉民代表,主席、副主席由7位鄉民代表互選產生[4]。 瑪家鄉為屏東縣議會第十選區,在屏東縣議會53席縣議員中,瑪家鄉共選出1席縣議員[5]。 行政區劃以下列出的「村」屬於行政區劃,因此村內可能有數個部落。括號內皆為排灣語與日語名稱。
公共服務警政治安
消防
教育國民中學
國民小學
交通公路
公共運輸
旅遊文化設施
特產注釋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