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訓練所(日语:青年訓練所/せいねんくんれんじょ)是大日本帝國在1926年實施的一種社會教育機構,招收16至20歲的青年,以加強其軍事訓練並作為軍事徵召的預備兵源[1],臺灣則是在1932年才正式設置青年訓練所,招收對象為在臺日本人。日本內地在1935年將青年訓練所、實業補習學校整併為義務制的青年學校,臺灣總督府則在隨後亦將青年訓練所改為招收台灣人、日本人的青年學校,但仍保留實業補習學校制度[2]。
介紹
日本在1926年4月公告《青年訓練所令》及《青年訓練所規程》,招收未進入中等學校的青年,以訓練其身心、學習國體觀念,提升整體臣民的資質[1]。臺灣及朝鮮因為未實施徵兵制,且考量當地受初等教育人數的比例仍不高,因此暫時不實施青年訓練所制度[3]。
1927年9月,臺灣花蓮港廳的日本移民村吉野村開設了臺灣第一處青年訓練所──私立吉野村青年訓練所[4],而臺灣總督府在1931年12月28日才確定了青年訓練所的設立方針,以設立在市制實行地區、日本人移民村為原則,招收內地人青年,並會由臺灣軍司令部的查閱官定期點檢;在1932年2月時,全臺共有14處青年訓練所[5]。日本在1939年公告《青年學校令》後,將青年訓練所、實業補習學校整併為義務制的「青年學校」;臺灣總督府則配合此調整,在同年5月公告《臺灣青年學校令》,將臺灣此時的35處青年訓練所改為義務制的青年學校,之後陸續設立本島人的青年學校[6]。
列表
以下為臺灣的青年訓練所[7]:
參考資料
- ^ 1.0 1.1 靑年訓練所內容. 臺灣日日新報. 1926-04-16.
- ^ 許佩賢. 日治時期臺灣的實業補習學校 (PDF). 師大臺灣史學報. 2013.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7-03-05).
- ^ 近藤正己. 總力戰與臺灣:日本殖民地的崩潰(上)(下).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014.
- ^ 吉野村靑年訓練所現況. 臺灣日日新報. 1927-12-03.
- ^ 台湾総督府. 台湾社会教育概要. 1937.
- ^ 全島の靑訓所を 靑年學校に改む 本島人にも門戸開放. 臺灣日日新報. 1939-04-21.
- ^ 陸軍省. 青年学校名簿. 軍人会館出版部. 1936 [2022-0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02).
- ^ 臺北州總務部總務課. 臺北州統計書. 1941-10-13.
- ^ 員林/設青訓所. 臺灣日日新報. 1936-10-06.
- ^ 臺南州社會敎育要覽. 臺南州. 1938-11-20.
- ^ 里港靑訓發會式. 臺灣日日新報. 1938-11-02.
- ^ 壽靑年訓練所 きのふ開所式をあぐ. 臺灣日日新報. 1936-07-02.
- ^ 吉野、豐田の兩村でも女子靑訓所を設立 林田と呼應すべく準備. 臺灣日日新報. 1935-09-15.
|
---|
思想・政策方針 | | |
---|
天皇 | |
---|
象徴 | |
---|
政治 | |
---|
身分 | |
---|
政府 | |
---|
軍事 | |
---|
歴史 | |
---|
宗教 | |
---|
經濟 | |
---|
文教 | |
---|
領域 | |
---|
相關設施 | |
---|
- 1:包含屬地、租借地和國際聯盟託管地。
- 2:「外地」之概念出於《共通法》第一條「於本法稱地域,謂内地、朝鮮、臺灣,又關東州。前項之内地,包含樺太」。
- 3:根據《敕令第124号關於樺太之郡町村編制件》編入為外地,直到1942年才因畫歸日本內務省管轄且適用國內法從而成為內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