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民奉公會
皇民奉公會,是台灣在日本時代末期為配合皇民化運動,於1941年(昭和16年)4月19日所成立的組織。 該會以全島居民為對象的屬地組織[1]:171,在「台日一家」、「內台一家」的口號下貫徹「皇民精神」,以對應緊迫的國際局勢,其性質相當於日本內地的大政翼贊會[1]:177-180。根據學者許雪姬的推測,後終於1945年6月17日,唯獨留下國民義勇隊之組織(後改編為國民義勇戰鬥隊)。[1]:181-183 組織概要皇民奉公會,是台灣在日本時代末期為配合皇民化運動所發起的。1941年1月台灣總督府在局部長會議中決定組織名稱,並由軍、官、民三方面擔任皇民奉公會的準備委員,於同年4月19日於總督府舉行成立大會。成立大會中決定皇民奉公會的運動要項、規約與實踐綱要,台灣皇民奉公會正式宣告成立。[2] 該會對象包含在台日本人的全島居民[1]:171,在「台日一家」、「內台一家」的理念下貫徹「皇民精神」以對應緊迫的國際局勢,其性質相當於日本內地的大政翼贊會[1]:177-180。 其組織可分為中央本部、地方組織、外圍團體,三個部分。奉公會的總裁由臺灣總督長谷川清擔任,中央總部設於台灣總督府,設有部長一名。部長由總務長官擔任,奉行總裁的命令。總部底下設有事務局、營運委員會、中央實踐協力會議、地方事務局聯絡會議等。[3] 地方上,各級地方官兼任奉公會地方組織之首長,如,各州支部、各廳支部、市郡分會、街庄分會、部落會、奉公班;再加上既有的保甲制度,以及外圍團體,如:以年齡層分區的奉公青年團、少年團、壯年團;以職業區分的海洋訓練隊[4]、臺灣宣傳美術奉公團等旗下組織。[3] 根據學者許雪姬的推測,台灣皇民奉公會應是隨著日本國內大政翼贊會的解散(1945年6月13日)及為了取悅台灣本島人以凝聚向心力,後終於1945年6月17日,唯獨留下國民義勇隊之組織(後改編為國民義勇戰鬥隊)。[1]:181-183 結束日本統治後,緊接而來的是陳儀主政的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簡稱長官公署),其主要任務為行政組織的接收與重建工作的推展。在執行任務的過程中,長官公署對於曾參與皇民奉公會組織之經歷視為非法行為,擔任公職者一經查舉予以免職。為了有效控管,長官公署檔案中有專卷「調查曾任皇民奉公會工作者」,記述各單位查舉曾任皇民奉公會組織人員及處理情形。至1947年228事件結束後,行政長官陳儀多次指出皇民奉公會人員是背後的煽動者,因此特別製發「臺灣省各縣市不良份子及流氓調查表」暨「臺灣省各縣市過去皇民奉公會職員及其他日本御用紳士調查表」造冊控管。因此,戰後臺灣本島人才被大量排除在公部門之外,使政府順理成章的大量舉任「外省人」。[5] 工作內容皇民奉公會的工作內容是多面的,大致上可分為三種:(一)由上而下,加強官方的資訊傳遞及統領,(二)加強戰時所需的精神、勞力(含徵兵)、物資及經費等等之勸獻,(三)重建戰時職場上的新規範,以提高作業效率。[1]:180-181 另外,為傳達戰時的各種規範,皇民奉公會的宣傳活動有兩種方式,(一)發行印刷物,例如發行機關刊物《新建設》雜誌,以同化政策為主軸,並廣邀讀者投稿以加強宣傳效果。[6](二)指導者至各處進行實體宣導的活動。[1] 参考文献
參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