薑母鴨
由來薑母鴨由來並無定論,可能源於泉州料理鹽鴨,後傳至廈門、台灣在地化。早在清代前,泉州就有用中草藥和禽畜共同烹煮的習俗。廈門同安鹽鴨作法與廈門薑母鴨類似,同安直到1958年才劃歸廈門,在此之前都歸屬泉州,且同安人稱鹽鴨即薑母鴨,所以或許源自泉州。[1][2]但泉州人亦有源自台灣的說法。[1]鹽鴨與薑母鴨料理方式並不相同,薑母鴨湯水較多,如同麻油雞料理方式。 泉州與早年台灣薑母鴨都沒有加麻油,1980年代台灣業者加上米酒、麻油、中药配方,成為台灣坊間薑母鴨原型。[3][1][2] 1993年起,臺灣薑母鴨口味反過來影響了原本廈門一帶薑母鴨口味。[3][1][2] 各地作法台灣台灣薑母鴨必備元素是:公的紅面番鴨、麻油、老薑、米酒、中藥,再加上一只砂鍋與旺火燉煮,看起來黑紅。一吃是將鴨肉沾著豆瓣醬、豆腐乳吃,等到酒味揮發後就當火鍋吃,二吃可以逐步放入各種火鍋料與蔬菜。[3][1]副食亦常搭配麵線或熱炒。[4]現已成為台灣冬季前五大食用鍋物中之一,被當地民眾公認為嚴冬祛寒的食補料理優選。[5] 廈門廈門薑母鴨與同安鹽鴨是吃乾的,老薑片、麻油、料酒、香料跟鴨肉一起瓦煲燜煮,直到醬汁收乾,看起來黑亮。鴨胗、鴨心還會另行烹製,做成薑母鴨味的鴨胗串、鴨心串,像滷味那樣單賣外帶。[3][1][2] 另外,在1993年起,台商到廈門展店,廈門因此除了泉州鹽鴨外,也受臺灣薑母鴨影響。[3][1][4] 泉州鹽鴨只用老薑、水與大量的鹽覆蓋鴨身,以炭火慢燉兩到三小時,做法雖然為收乾汁,但不上醬色。[3][1][2] 亦有薑母鴨是用老薑、米酒、中藥隔水加熱慢燉之火鍋,因無麻油外觀無醬色,如台灣早期作法。[3] 功效薑母鴨在烹調時會加入老薑、川芎、當歸等材料,因為在中醫的說法中鴨肉補陰、甘冷、滋陰補虛,屬於甘冷食材,適合「虛火上炎」的體質食用,在醫學上,鴨肉的鐵質含量比牛肉高,且具豐富的維生素A及不飽和脂肪酸。 若冬天容易手腳冰冷,也可藉由薑母鴨的「活血」功效促進血液循環。[6][7] 參考資料
Information related to 薑母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