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箕站
杨箕站[註 1]是广州地铁1号线和5号线的换乘车站,位於中國廣東省广州市越秀区中山一路梅东路口的地底。车站于1999年2月16日随1号线全线通车而正式启用,2009年12月28日随地铁5号线通车成为换乘车站。 车站結構杨箕站目前分为两个站体:位于中山一路的1号线车站、以及位于梅東路中山一路口南側的5号线车站。两线站体大致成倒“L”字型,两线站厅通过付费区换乘通道连接。车站周边為中山一路、內環路高架橋以及附近建築。 1号线楼层1号线车站共设有两層。地下一層為站廳及換乘通道;地下二層為1號線月台。
5号线楼层5号线车站共设有三層。地下一層為站廳,客流集散厅及換乘通道;地下二層为设备区;地下三層為5號線月台。
站厅杨箕站共设有三个站厅:1号线站厅、5号线站厅以及連接兩線站廳的客流集散厅。杨箕站的收费区设于1号线站厅的西南侧、5号线月台的东侧,以及联络三个站厅的通道。由于三個站廳之間只通過换乘通道連接,各站廳在非付費區並不相通。1号线和5号线站厅的收费区各自设有多组扶手电梯、楼梯以及1台专用电梯供乘客前往月台。 杨箕站的1号线站厅层和5号线站厅层均设有商店,例如有便利店、时装店、洗衣店等。此外本站也有不少自助服務設施供乘客使用,包括自動售賣機、中國建设银行和招商银行的自動櫃員機、自动售卡充值机以及好易自助服务机等。 换乘杨箕站与东山口站、黄沙站一样,均采用连接各个站厅的通道换乘模式。如1号线换乘5号线为例:先从1号线站台上1号线站厅,经原来A出入口改造后的换乘通道至客流集散厅,然后到达5号线站厅后下楼梯即可换乘5号线。由于换乘路线較长並且迂迴,乘客需要步行5至7分钟左右方可完成换乘;而且由原A出口改造而成的換乘通道過於狹窄,形成瓶頸造成擁堵,同时在高峰时段需增派大量人手进行引导。该换乘方式為不少乘客所詬病,亦令部分市民怀疑广州地铁的设计有缺陷[1]。 從1號線接出的换乘通道與客流集散厅相接处由于有楼梯接驳,因此在楼梯处设有供残障人士使用的輪椅升降台。该通道由于沒有安裝中央空調,比较闷热,在换乘通道周围设置了3个柜式空调机以缓解换乘通道的闷热环境[2]。 月台杨箕站设有两个岛式月台,其中1號線月台設於中山一路地底,5號線月台設於梅東路中山一路口南側,兩線月台大致成「L」型。 两线月台上的書法字也有所区别,1号线采用的是华文新魏電腦書法字,5号线采用由叶根友制作的電腦书法字。 出入口杨箕站总共设置了7个出入口,分别分布于1号线站厅,5号线站厅以及客流集散厅。 本站的A出入口位置原来在1号线站厅直接引出,后来该出口为配合5号线建设而改为换乘通道,換乘通道原前往該出口的位置已被封闭。新的A出口现重置于客流集散厅。 另外,本站的D和E1兩個出入口在地面上分別位於梅東路兩側,但兩者卻分別接入了車站的1號線和5號線站廳,在非付費區範圍內互不相通。因此兩個出入口無法供行人橫過梅東路,而需要使用地面的斑馬線。 而E2出入口是其附近楼盘开发商跟地铁公司申请的合建口,以方便该楼盘小区居民就近使用地铁车站。不过当时由于周围环境不符合规范,且该地段仍有在建的建筑物,因此该出入口一直无法投入使用[3],直至2016年4月8日,E2出入口才正式启用[4]。
接駁交通楊箕站周边设有杨箕村巴士中途站,方便乘客接驳巴士前往其它周边地区。
利用情況楊箕站周围以住宅区为主,同时有少数办公写字楼,所以本站每天有不少乘客進出此站。 五號線通車後,杨箕站成為1号线和5号线的换乘站,客流量激增。由于換乘通道過於狹窄,且两线月台尤其是5号线月台空间过于狭小,在高峰時間,擁擠程度更嚴重,车站不得不實施客流管制,并利用活動鐵馬分開不同方向的人流[5]。 历史1号线1987年,广州市人民政府準備進行地鐵建設,當時共出現的四個地铁建设方案。在方案1中,1號線在現時中山一立交附近设楊箕村站,同時在東山口和楊箕村之間亦設有梅花村站。在徵求市民意見後,最終形成了「十字線網」的規劃,当中楊箕村站與梅花村站合併,移至梅花路口附近,成为现时的杨箕站。 1993年12月28日,1號綫正式開工興建。1999年2月16日,杨箕站隨一號線全線通車而啟用。 2004年,地鐵公司因考慮月台乘客安全和節省能源,決定為營運中的1號線全線加裝月台幕門或半高式安全門,並展開月台風道及管線改造工程[6]。2008年3月,本站一號線屏蔽门系统开始启用[7]。 5号线在1997年的《廣州市城市快速軌道交通線網規劃研究(最終報告)》中,當時的3號線將在東山口站與1號綫換乘。2003年方案中,3號線成為現時5号线,同時改在本站与1号线换乘,本站正式成为换乘车站[8]。 2004年5月28日,5號綫正式開工興建。2009年12月28日,5号线正式通车,本站成为1号线和5号线的换乘车站[9]。 空调冷却塔改造为改善杨箕站空调不足的情况,本站的空调冷却塔改造项目于2013年3月28日完成。地铁公司表示,该工程现建于某地产公司物业上,并改造为下沉式冷却塔,最大限度降低对环境的影响[10]。 註釋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